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你不知道的典故
来啊,造作啊
文:xiaobai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成语名字】过江之鲫
【成语拼音】guò jiāng zhījì
【成语释义】过江之鲫,汉语成语,意思是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当时有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非常多。
【成语出处】
宋·刘克庄《竹溪生日二首》:“试把过江人物数,溪翁之外更谁哉。”
【成语造句】
1.目光炯炯地看着过江之鲫似的人群,满脸泛滥不屑。———— 朱振国《穿过城市》
2.如今有力奢华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成语典故】
北方烽火连天,战云密布整个中原。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邺(今江苏南京)的扬州都督府内,整日愁眉不展。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十五岁继承祖父和父亲遗留的爵位琅琊王。第二年,即291年(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八王之乱”开始,皇亲国戚之间从此就不太平静了。司马睿始终恪守“恭俭退让”之道,避免卷入残酷的夺权漩涡里去。
304年八月,成都王司马颖在荡阴一战,打败东海王司马越,劫持了晋惠帝。司马睿,随同晋惠帝进入成都王坐镇的邺城(今河南安阳北)。成都王由于泄私愤,杀了东安王司马繇。东安王是司马睿的亲叔叔,司马睿害怕牵累自己,打算半夜不告而别,但那天月明星稀,警戒森严,无法脱身,他心急如焚。
到四更时分,突然狂风怒号,乌云盖天,大雨倾盆而下,巡逻的人全都进屋躲雨,司马睿乘机冒雨上马,奔驰而出。但成都王早已下令给各个关隘和渡口,不准王公贵族出境。
司马睿逃到河阳(今河南孟县西)的渡口,把守的官吏见他衣服华贵,不让渡河。他的随从宋典在后赶到,见了这情景,不慌不忙地用马鞭点点司马睿的脸,笑着说:“舍长(小吏)!官府禁止贵族出境,你怎么也被拘留在这儿?”把守渡口的官吏信以为真,就让他渡河。司马睿赶忙回到自己的封地琅琊国。
司马睿刚到建邺,正是秋高气爽时节,他的官衔是安东将军,都督扬州(限于长江以南)诸军事。江南的世家大族没把他放在眼里,一个多月没人拜访他,王府门可罗雀,司马睿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原本喜欢喝酒,这一来,整日痛饮浇愁,有时醉得几天不理政务。王导这时已做了他的司马,看他颓废到这种程度,很是着急,极力劝他戒酒,把精神振作起来。司马睿果真下了决心,在王府的池塘边,叫随从把酒杯斟得满满的,一饮而尽,随手将酒杯倒覆过来,从此点滴不进。
每年阴历三月初三,人们多到水滨嬉游,希望用水消除不祥,叫做修禊,这是上古就流传下来的风俗。308年这一天,建邺万人空巷,到长江边看热闹的人比肩接踵。这时,突然出现了一簇人马,在前面鸣锣开道的士兵都披带着一色崭新的盔甲和刀枪。随后,富丽堂皇的大轿上,端坐着威风凛凛的琅琊王司马睿。他的心腹王导等一群北方望族和文武官员,庄严地骑着高头大马,跟从侍候。
这一次出巡是王导出的主意,他眼见立即收到效果,又劝琅琊王敦请江南的望族出来做官,以收揽人心。王导全心全意地辅助琅琊王处理内外政务,琅琊王称他为自己的萧何,又学着齐桓公尊称管仲那样,管他叫“仲父”。王导为了得到南方望族的更大支持,费尽心机去和他们结交,但也碰了不少钉子。
吴语是南方的土话,北方来的人听不懂也看不起它,谁说吴语,就感到害羞。王导为了笼络南方人,却认真地学起吴语来。三伏天里,王导会见客人,挥汗不止,面前有一块作为棋盘的石案,他的肚子贴在上面,觉得很凉,便脱口而出:“渹得来!”王导能随口说出吴语来,有些北方望族却讥笑他:“王导没有多大本事,只是会说几句吴语。”
在一次几百人参加的大宴会上,王导来来往往与客人寒暄和攀谈,大家都很高兴。最后王导看到还有一个江南的临海人任颙和几位胡人没有打招呼,特地走到任颙身边说:“你到建康来做官,临海可就没有能人了!”任颙听了这样的捧场,心花怒放。王导又走近几位胡人的坐席,用胡语赞扬道:“兰阇!兰阇!”这是褒美对方在宾客喧噪之地能寂静安心,并表示自己没有去闲聊,是生怕打扰他们。胡人们听了,笑容满面。四座也赞叹王导善于应酬。
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满目疮痍,朝野人士纷纷南逃到建康,人们形象地比喻为“过江名士多于鲫”。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