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界996是当前国内的热门话题,最初由一名程序猿引爆,其在GitHub社区上建立了一个“996.icu”(即工作996,生病ICU)的项目,一时间引发全民热议。
随后马云那句“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更是把互联网公司“996”工作制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所谓“996”工作制,即每天从早9点工作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
看着全网欢乐的吐槽,医学僧淡然一笑,脑海中不禁浮现着“后浪体”:那些口口声声,996很辛苦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996算啥,毕竟我们有5+3+3+3+X(X为2-4年不等的专培年限)。也就是在当前制度下,如果你是一名标准模式下的科研型博士,从你踏入大学到规培结束,需要14年时间。
当前医学人才培养学制复杂
五年制本科
前面我们提到标准模式下的科研型博士,需要临床医学5年制+3年科硕+3年科博+3年规培+X年专培。
优势:科研培训的时间相对充足,对研究比较感兴趣的医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训练
不足:对于发量不浓密的伙伴们不太友好。已经进行到第13年的心内老郭唱起了熟悉的rap:泛黄的长袍,蓬松的假发,你牵着我的手做最标准的按压。
“5+3”四证合一型
2014级的专业型硕士开始实行四证合一制度,即5年本科+3年专硕,与规培并行,毕业时四证合一(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执医证)。
优势:更多的精力可投入在临床,毕业时四证合一,实用性强
不足:一线临床任务重,投入科研的时间会相对减少
七年制
七年制现在基本已经取消,以中大为例,口腔医学还招收七年制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七年制硕士学位。
优势:比5+3的学硕节省了时间,也兼顾了本科教育及科研培训
不足:七年制硕士的长学制不如五年制的后续选择灵活,与八年制博士相比优势不足。
八年制
临床医学八年制以“八年一贯,本博融通”为原则,毕业时可获得本、博毕业证、学位证,这里的博士学位是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MD),此外要根据不同单位、省份进行1-3年规培不等。
优势:享受顶尖医学院校教育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含金量最高的博士学历
不足:在较短的时间内科研临床两手抓,可能会出现两手都不硬的情况。
“4+4” 硕博班
除上述几种学制外,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培养模式:4+4硕博班,目前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试点,力争创建“理工医协同育人”体系,旨在培养提升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理工背景的临床医学家。
这种模式参照美国医学生培养模式:即4年理工本科+4年医学教育,具有理工背景的本科生考入医学院进行四年医学专业培养。录取门槛较高,在我国目前这种“4+4”的培养模式仍在初步探索中。
两会最强音:葛均波院士提出“5+3”临床医学博士
针对纷繁复杂的医学生培养模式以及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著名心血管专家葛均波在两会提案中指出,应该建立更完善、合理的医学生培养机制,以力争解决医学人才培养混乱、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
葛院士提到,近年来国家采用“上海模式”, 取消了4、6、7年制的培养模式,保留了8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培养模式。
全国基本奠定了统一的5+3模式,以5年制医学培养为主,本科毕业后进行3年的规培。然而,近年来各大院校四证合一、专硕、专博、科硕、科博等众多医学培养体系使医学人才教育培养十分混乱,也使很多年轻医学生耗费了过长的教育培养时间。
对此,葛院士建议,对于临床型医学人才,“5+3”培养后就授予医学博士(MD),成为好的临床医生和接下来的专科医生。
如果培养科研型人才,5年医学院毕业后可以直接考科研型博士,并合并硕、博士阶段(学制4年),在缩短年限的同时,也可以集中精力用于科学研究。
如果临床型博士也希望进行科研工作,可以报考上述科研型博士,毕业后具备双学位(MD, PhD)。
反之,如果科研型博士希望成为临床医学科学家,他们也可以参加3年规培,取得资格证后成为双博士(PhD, MD)。
小编帮你梳理一下总结如下:
本科5年+3年→临床博士(MD)比标准5+3+3流程缩短3年
本科5年+4年→科学博士(PhD)比标准5+3+3流程缩短2年
拿到MD突然想搞研究了,可以再考个科研型博士(拿双学位,比标准5+3+3+3流程缩短2年)
科研型博士要成为临床医学科学家,那就参加3年规培(比标准5+3+3+3流程缩短2年)
看到这里,医学小伙伴们再也不用羡慕程序猿了,毕竟你有福报996,我有博士5+3!5年本科+3年规培就能拿到临床医学博士!大家都能感受下八年制的快感了~
喜大普奔之余,可能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5+3临床医学博士固然灵活新颖,但大大降低了博士的门槛,第一,无需博士选拔考试;第二,无需博士毕业答辩。
只需要本科毕业加上3年规培,即授予MD学位,当遍地是博士的那天来临,其含金量、竞争力如何?博士是否沦为一个名头跟符号?
对于中国特色医学教育以及医疗培训体系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在2016年,顶级杂志LANCET就发文,探讨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standardised residency training,SRT)对于提高医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文中指出我们借鉴美国和英国的成熟模式,提出了一个医学教育的框架。医学教育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医学院、医学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图2)。
在顺利完成入门医学教育后,毕业医生通常需要开始第二阶段的临床培训,以获得独立执业的资格,这一阶段主要以临床环境为基础。第三阶段是继续教育,使医生的知识不断更新。
那些想要进入美国医学院的人必须首先获得学士学位。医学院需要额外4年才能获得医学博士(MD)学位。
在英国,大多数学生从中学直接进入医学院,本科医学教育通常需要5年时间才能获得医学学士学位。美国的医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必须接受住院医师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英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从业者,而不是学者。在美国,可能会有要求更高的医学-博士联合项目,但大多数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医学科学家。
那么在我国,如何确保SRT培养出合格的医生?
2010年上海住院医师培训改革试点明确了许多必须解决的问题。
上海试点最大胆的举措是将住院医师指定为“社会人士”,而不是“单位人员”,社会人规培保证了人员的流动性,提高了从业者质量标准化的内在动机,即使不是顶级医院的雇员,也可以参加规范化培训(至此小编终于知道社会人规培的来源了);上海试点克服的第二个障碍是根据医学毕业生的多样性(如本科、硕士、博士),制定了灵活的规培年限方案,从1年到3年不等。
最后我们想说,我国医学教育以及医疗培训体系正不断完善,逐步提高,通过借鉴毕业后医学教育国际认证体系,构建中国住院医师培训核心胜任力框架,力推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认证体系,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