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心态的感悟_宽容张信哲_宽容

近日,飞机上两名女乘客硬将一名哭闹不止的一岁多的小女孩抱离奶奶身边,关到机舱卫生间内“立规矩”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女子不让她出厕所,并称“什么时候不哭什么时候出去”“有一点声音就不能出去”。

目前,事件已基本告一段落。后经航空公司确认,飞行途中该儿童持续哭闹,为避免打扰到其他旅客休息,在其祖母的同意下,两名旅客将儿童抱至洗手间教育,过程中儿童的祖母一同前往并在洗手间门口等候,孩子母亲已知悉此事并表示理解。

尽管孩子奶奶知情同意并参与其中,孩子妈妈对此也表示理解,但此事依旧令人难以释怀。一个仅一岁多的幼童,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认知能力尚浅,如何被“教育”?在机舱卫生间这样狭小密闭的空间,两位发视频炫耀援手“做好事”的女性,又如何认为自己是站在维护广大乘客权利的一边?“教育”语境的背后,是幼童做了错事、不该持续哭闹的指责,更是众多乘客对幼童哭闹难以容忍的集体声讨。而这位无能为力的奶奶,或出于压力,或由于紧张,也只能把孩子交由陌生人“协助”处理。

在这样一起事件中,一个社会对一个孩子哭闹声的容忍程度再一次得到检验。无论是两位女性、众多乘客,甚至孩子的奶奶,孩子的哭闹都让他们坐立难安——有的人用纸巾堵住耳朵,还有人到后排躲清静,更有人急不可耐,希望孩子立马停止哭泣。这也意味着,飞机的封闭环境,刺耳的轰鸣,哪怕在极容易引起不适的机舱,儿童也必须安静,表现出素质,哪怕她才一岁多。然而,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甚至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又如何能控制好情绪,明白公共场所的行为要求,停止哭闹呢?

近年来,关于幼童哭闹的话题时常引发不少讨论。无论是在飞机、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还是在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娱场所,一些孩子的哭闹时常成为焦点。应该说,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熊孩子”,缺乏约束和管教,无视他人,影响社会公共秩序,令不少人深恶痛绝。但是,一些言论、帖文动辄贴上“熊孩子”标签,在放大恶意、催生戾气,加大了社会与儿童整个群体的对立。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很多父母不敢轻易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哪怕去了,因为担心儿童有可能会吵闹,也都“战战兢兢”,自矮三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吾老”“吾幼”。每个人都曾幼小,也都会老去,这其实是在告诫我们,要多些同理心。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有一定的耐心和宽容。而面对哭声,如果周边的乘客可以选择善意地忽略,保持某种容忍,或者这对老人可以不用那么慌张着急,或者机组人员出面协调安抚,如果所有人都更加平静、从容一些,那么这个孩子是否还会导致这样鲁莽的对待、留下心理的阴影?

确实,每个人都盼望安静整洁的公共环境,保持安静是一种文明,但以更大的宽容度对待孩子,更是一种文明。就像有学者说,“文明最早的标志,是一根愈合的股骨头”,因为这意味着同情、悲悯、慈善、共情,力所能及地照顾弱者,这些才是文明的标志。今天,哪怕节奏再快、压力再大,我们对待孩子这样的弱势群体,还是应该有包容之心,而这种包容与关怀,正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人文因素。

(魏晓敏)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