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组想看看,如果两个人罪行完全相同,但只是因为外貌不同,作为陪审团的志愿者,会给他们定相同的罪吗?
第一位接受审判的“犯人”是丹,他因为交易毒品而被警方逮捕,在他家中发现毒品实验室,两公斤冰毒以及大量枪支。
对于不太好看的“丹”,A组陪审团的评价是,“他看起来好像就在嗑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我想给他判无期”。
可以看到“无期徒刑”,用的是“life”,“生命”这个词。这里是省略说法,完整说法是life sentence或者life imprisonment
那对长得好看的“丹”,B组陪审团又是如何评价的?
“他持有枪支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自保,应该少判几年,让他改过自新”。
自卫,可以说protect oneself。当然还有更名词形式,self-defence或self-protection
最终结果是,“长相普通丹”被判了13年,而“颜值优秀丹”只被判了8年。
因为长得丑,五年被偷走。
再来看看第二组,犯了盗窃罪的JT。
他的主要罪行是在快递公司放下包裹后将它们偷走,并贩卖了其中大部分物品。
两个不同的JT,两组陪审团又是怎么说的呢?
对于“好看JT”,陪审团认为“拿走包裹并非大罪,他没有伤害到任何人”
而对于“不好看JT”,陪审团则认为,偷东西也给人带来了伤害。
于是最终结果……
因为长得帅,“刑期”减一半。
可以看到,以上两组中,好看的“犯罪者”能获得更多的同情。
但如果是涉及命案呢?陪审团还会因为“看脸”而网开一面吗?
第三组的莎拉,因为在酒吧喝酒,而将1岁的女儿反锁在车中使其中暑而死。莎拉因此被控过失杀人。
manslaughter是过失杀人的意思,这个单词由两个单词组合而成。slaughter是“屠杀、屠宰”的意思。它的同义词有massacre,表示的是“大屠杀”
对于有点邋遢的1号莎拉,A组陪审团是这样认为的:
对于另一个看起来精致得多的莎拉,陪审团又是怎么看的?
而最终结果依旧符合前两组的规律。
从以上三组实验可以看出,不论罪行轻或重,颜值竟成了一道“保命符”,可以减少很多牢狱之灾。
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涉及到了心理学上很著名的“光环效应Halo effect”。
光环效应(有时被称为光环误差)是指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品牌或一个产品在某一领域给人留下的积极印象会对另一领域的看法或感觉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一种认知偏见。
Halo effect (sometimes called the halo error) is the tendency for positive impressions of a person, company, brand or product in one area to positively influence one's opinion or feelings in other areas. It is a type of cognitive bias.
光环效应的一个简单例子是,当一个人注意到照片中的人很有吸引力,打扮得很好,穿着很得体,就会用一种精神启发法,假设照片中的人是一个好人,这是基于那个人的社会观念的规则。这种判断上的持续错误反映了个人的偏好、偏见、意识形态、抱负和社会认知。
A simplified example of the halo effect is when an individual noticing that the person in the photograph is attractive, well groomed, and properly attired, assumes, using a mental heuristic, that the person in the photograph is a good person based upon the rules of that individual's social concept. This constant error in judgment is reflective of the individual's preferences, prejudices, ideology, aspirations, and social perception.
虽然“以貌取人”不是一个好习惯,但事实证明,大部分人还是存在这种认知偏见,并且这种偏见很难被打破。
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外表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多维度考量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所以,注重个人形象固然重要,但我们也需注意,不要仅仅因为表象就被蒙蔽了双眼。
#2 女性更磨蹭?那可不一定
有一个网上广为流传的段子你一定听过。女生出门时说的“等我5分钟”,和男生理解的“5分钟”可不是一个单位。
因此也延伸出“女性更容易迟到”的这种刻板印象。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接下来的这个实验也许能说出真相。
在实验一开始,主持人并没有告诉志愿者这是场实验,而是告诉他们即将有一次短途旅行。
男志愿者和女志愿者将分别乘坐两辆巴士,十分钟后出发。
主持人想要看看,在规定的出发时间,守时的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
当然,过程没那么简单。志愿者首先面对的就是零食诱惑。
simulate,是模仿的意思。注意和stimulate(刺激)的区别。比较常用的同义词还有mimic和imitate
还有十分诱人的午餐菜单。
在离出发还有6分多钟时,第一位女性上了车。
紧接着,第一位男性也上了车。
一开始的时候,上车的男性要多于女性。
在距离出发还有几秒时,大部分人还在优哉游哉的谈天说地。
在测试谁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准备离开时,科学家们计划了一个100人的惊喜之旅。他们的任务是在10分钟内上车。为了让这一挑战变得更加困难,他们还准备了零食、饮料和一张有数百种选择的食品订购卡。
When tested to see who would take longer to get ready to leave, the scientists planned a surprise excursion for the 100 Humans. They were tasked with getting on the bus with 10 minutes to spare. To make the challenge even harder, they were tempted with snacks, drinks and a food ordering card with hundreds of options.
而最终结果是,有24名女性准时上车,而男性只有14人。
这和人们固有的刻板印象不太一样。
性别研究教授茱莉亚·威廉姆斯给出了答案。
她认为女性一般更倾向于合群,更守规矩;女性会更在意权威和外界对她们的评判;而男性则会更自主。
autonomous,自主的。常见的用法比如,中国有自治区,autonomous region
对于“女性需要更长的时间准备”的印象,教授认为,一般的女性都认为她们需要做更多才能获得更体面的评价,这种想法比男性更普遍。
而主持人也说,如果女性不需要每天花一小时时间打扮自己,也许能做出更多变革。
女性要花更长时间出门,也许是迫于社会的压力(比如更注重外表),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就一定会比男性更容易迟到。
当然,准时守时,人人有责。
#3 偏见无处不在,甚至口音
人的说话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吗?
接下来的实验会让你意识到,偏见存在于方方面面,甚至口音也会产生偏见。
主持人随机选择了三组不重合的志愿者,分别听一场关于健康的讲座。
做讲座的是同一个人卡菲,但不同的是,她将分别用英国口音,美国科罗拉多口音和密西西比口音进行演讲。
为第一组演讲的是“英国卡菲”。
对于“英国卡菲”的演讲,志愿者们是如何评价的呢?
志愿者们普遍对卡菲评价很高,并且在调查中,大部分人都对卡菲的智商水平打了高分。
为第二组演讲的是来自美国的“科罗拉多卡菲”。
志愿者认为,“科罗拉多卡菲”的话让人压力很大,解释的不够清楚。
第三组则是“密西西比卡菲”。
“密西西比卡菲”则让志愿者感觉不够热情,很无聊,很失望。
连主持人也表示,“英国卡菲”确实让无聊的演讲更好过一些。
专业人士的解释是,美国人更喜欢英国口音,因为听起来更权威。
而对于美国本土来说,有大量移民的纽约和黑人较多的南部,这些地区的口音都被认为是不时髦的。
真正能代表美国的,是美国中西部口音。
看看美国地图,找找科罗拉多和密西西比的位置,也能看出为何志愿者会有这种反应了。
同一个人,同一段演讲,不同的口音,就能有天差地别的效果。
反映到中国,是不是和那句“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一个道理?
~~~
除了以上这几个实验,《百人社会实验》还给我们揭秘了很多有趣的社会现象。
女性真的就要比男性话痨吗?
男性和女性谁更虚荣?
老人的“味道”闻起来真的和年轻人不一样吗?
音乐会影响我们的味觉?
20岁的人比其他年龄段的人都要成功?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些实验的很多细节都经不起推敲,比如没有控制变量,样本量太小,只适用于美国人等等。
所以相较于科学实验,倒更像是民间科学,让大家自娱自乐。
但提供精准的科学数据也许不是节目组的真正目的,和冷冰冰的数字相比,这个节目跟多的是能激发观众的对于很多社会现象的思考。
你自己是否也会以貌取人?你的国家是否也会存在地域歧视?性别刻板印象你是否也有过?
很多习惯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潜意识中就默认了它们的存在。
如何打破这些偏见,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
你身边是否有这些现象呢?欢迎留言分享。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