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是最先意识到城市夜晚的灯光所带来的危害的,因为这些灯光会挡住宇宙中星辰所发出的微弱光芒。
通常,农历初一前后晴朗无云的夜晚是最佳的观星日。因为在其他时段,明亮皎洁的月亮和城市绚烂灯火一样,会照亮夜空,遮蔽星光。
“月明星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是夜,家人透过阳台开心地指着天空说“你看,那就是‘福、禄、寿’三星,猎户座猎人的腰带…”
在城市的万家灯火中,这几点星光实在是弥足珍贵。
自1879年10月22日,爱迪生发明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星光与灯光就开始了它们之间的博弈。
电灯让地球迎来了电光时代,却也因此带来了新的环境灾难——光污染。
灯火辉煌的城市夜晚 ©猬胄
就在前几天“西山风景区面向滇池的山体将进行进行灯光美化,打造昆明夜色 ‘一绝’”的消息在朋友圈中引起了极大震动。
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连发6条关于海埂大坝对岸景观提升和照明工程招标公告
几乎也在同一时间,电灯成了邪恶之源。我们就像是忘记了在过去一百多年间,太阳落山后电灯为人们延长的工作和娱乐时间,公路两旁路灯为夜归人照亮的回家路。枉顾昆明这座“世界春城花都” 的社会经济发展,忽视对标志性的建筑做亮化带来的城市形象提升。
海埂大坝对岸可视范围内景观提升和照明工程范围达15.5平方公里
我们和生活在这片即将被“点亮”区域的居民、野生动物站了在一起。
担心夜幕降临后,漫山遍野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的灯光带来的“人工白昼”,会给他(它)们带来影响。
那么,这些担心究竟是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呢?
鸟类运动能力强,对环境的变化也较为敏感,常被视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剂。美国联邦政府早在1972 年就已经认为鸟类是环境变化的最具普遍意义的指示物种。因此,对特定区域鸟类数量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环境的变动及其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换句话说,一个地区鸟类的的生存现状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出该地区的环境质量。又因为一些鸟类具有良好的弱光视觉,所以如果一个地区的光照情况发生变化,鸟类可能是最容易受其影响,也是最快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的类群。
人工照明对鸟类行为影响认识的源流,一直可以追溯到1880年 。Allen J. A.发现海上灯塔明亮的光束会吸引迁徙的候鸟误撞灯塔。有善于观察鸟类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些明亮的射灯光束的秘密。于是,位于英国肯特郡的最南端的邓杰内斯老灯塔(Dungeness Old Lighthouse)率先尝试通过改善光源特性来降低信号光束对候鸟的吸引——将光源从原先的旋转射束改成间歇点亮的闪光灯。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座始建于一九零四年的老灯塔上原本频发的夜间鸟撞事件,几乎马上就停止了。
随着建筑照明引发候鸟撞击事故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夜间人工照明对迁徙候鸟的影响也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他们收集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工照明设备,除了可能带来鸟撞事故,还会扰乱候鸟迁徙磁定向能力,迁徙的候鸟在夜间一旦进入某个色彩斑斓的城市灯光群,明亮的城市灯光就可能会让鸟类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感到困惑,导致鸟群迷失方向,“被困” 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夜间迁徙的鸟类 ©猬胄城市中夜间迁徙的鸟类 ©猬胄
除了干扰“导航”,另外的影响都与地球上我们最熟悉的24小时循环往复的日夜周期被混乱有关。在生物学中这样的日夜周期称为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一些鸟类在特定的时间搜寻食物。有的晚上睡觉,白天进食。有些晚上进食,而白天睡觉。在24小时内,光和黑暗的周期性循环通常控制着这种行为。许多鸟类也和大多数人类一样是昼行性的,白天活动,晚上睡觉。可是人工照明的出现也打乱了鸟类的生物节律,让它们越来越“晚睡早起”。
鸟类学家在一项关于北欧野生鸟类生活节律的研究中发现,在挪威高纬度地区部分雀形目鸟类会利用人工照明延长它们冬季每天的活动觅食时间。对此更深入的研究,则来自德国柏林莱布尼兹淡水生态学和内陆渔业研究所的科学家Franz Holker,他发现,由于昆虫在夜晚受到灯光的吸引,使得以这些昆虫为食的野生鸟类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变化。例如,一些原本只在白天捕食的鸟类可能会在照明条件的影响下一直捕食到夜间。“白天”的延长,必然带来“夜晚”的缩短,于是这种变化不仅延长了昼行性鸟类的活跃时间,还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的捕食压力,进而可能会给整个食物链带来其他难以预料的的改变。
城市中夜间迁徙的鸟类 ©猬胄
有些人在夜里工作,他们的生理节奏,或者日常的生物周期也会发生改变。褪黑素(Melatonine,MT)是我们较为熟知的激素之一。缺乏褪黑素常导致人失眠。这种我们随着夜晚的光线逐渐消失,而分泌的激素,能改善睡眠,缩短睡前觉醒时间和入睡时间。科学家Maaike de Jong在他的实验中研究了暴露于五种不同光强的人工光源下的35只雄性大山雀体内的褪黑激素分泌水平,结果他惊奇的发现,光照越强大山雀的褪黑激素分泌水平越低,夜间活动也越频繁。
综上所述,一个令人担忧的观点逐渐从冰山下浮现——人工照明正在影响野生鸟类的基本生理习性,抑制鸟类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并且改变着它们鸣叫、交配和进食的行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夜城”点亮了寂静的夜空。城市及周边具有自然面貌的荒野地逐渐被开发用于改变城市面貌。
夜幕降临之后,商场、饭店甚至图书馆都闪耀着绚烂的霓虹灯,有的建筑上,强光直冲云霄,将昆明的夜色渲染的如同白昼。而这次昆明市西山区海埂大坝对岸,对可视范围区域内即将进行的山体景观照明亮化工程中,包括龙门在内,西山面朝滇池的部分区域将被全部点亮。这无疑会令栖息在这一区域的野生动物面临一次极大的夜晚生境变化。
我们能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灯光,但却不能对“不夜城”带来的负面影响,视而不见。
海埂大坝2015 ©猬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海埂 摄影/杜天荣
换句话说, 在使用人工照明将这片山野照如白昼形成的景观后,带来的结果可能会是在这片区域生活的居民,野生动物因为无法适应而全部离开家园。就好像灯火通明的写字楼中昼夜颠倒加班的白领们都变得逐渐拥有相似的生活习惯,“不夜城”中生物多样性也会在“昼夜颠倒”中逐渐消亡。
曾经在纽约生活的朋友告诉我,繁华如纽约,这座城市也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现象,而且大多是时候凌晨两点以后,整个城市的霓虹灯都会关闭。
一个更为极端的案例来自于从一个边陲渔村迅速崛起为拥有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深圳。2018年4月25日晚,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平安大厦首次亮起了激射灯束,耀眼的光束不停地闪烁着从四面八方射向深圳,当晚,许多深圳市民向深圳市灯光管理部门投诉,他们因为受到强光照射影响,无法入眠。
晚上十点的一二一大街 ©猬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们早已听过许多遍。
文章写到这里,我依旧无法回答那个问题–停止“点亮西山”,昆明的鸟就幸福了吗?
因为,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即便是停下这个项目,看看我们身边绚烂的霓虹灯,城市灯光给野生动物及我们带来的影响,依旧会让人感受到无力。
事到如今,野生动物所处的环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自然的环境,而是人类高度参与的环境,所以人与鸟,以及其他动物都必定会发生非常深刻的互动,“点亮西山”项目带给我们的启示,我想应该是:我们应该与野生动物一起去寻找一个可以共生共存的平衡。
我还记得星空摄影师 叶梓颐在一篇文章中讲述的一个经历,她说,在美国的国家公园,夜晚每一个在公园露营的帐篷旁都会有一个警示牌提醒来客,晚间十点以后不要再开明亮的车灯,因为营地周围有夜行动物,开车灯会影响它们活动。
抬头看看天空中所剩无几的星星。
希望我们能一起熬过这些最难熬的日子。
永远不要忘记,人类的智慧蕴含在两个词之中:“等待”和“希望”。愿你我在前行路上心怀信念,终将共度难关,迎接光明旅程!
—— 基督山伯爵
参考资料:
[1]Dose-dependent responses of avian daily rhythms to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J] . Maaike de Jong,Lizanne Jeninga,Jenny Q. Ouyang,Kees van Oers,Kamiel Spoelstra,Marcel E. Visser. Physiology & Behavior . 2016
[2]Light pollution alters the phenology of dawn and dusk singing in common European songbirds[J] . Arnaud Da Silva,Mihai Valcu,Bart Kempenaer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 2015 (1667)
[3]人工照明对鸟类影响研究综述[J]. 刘刚,彭晓彤,苏琛浩. 照明工程学报. 2017(06)
[4]颐和园夜间照明对雨燕影响的试验研究[J]. 刘博,马剑,刘刚,蔡超. 照明工程学报. 2009(02)
[5]我国城市光污染研究回顾[J]. 张明宇. 照明工程学报. 2019(05)
[6]夜晚的灯光打乱了鸟类的生物钟 Jane Kay National Geographic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