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汉献帝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臣想推已为汉中王的刘备称帝,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却大唱反调,因此违逆刘备,被降为永昌从事。为此陈寿评价费诗“直言”获罪,习凿齿和裴松之却认为费诗这是“暗惑”不明。那么该怎样评价费诗此人此事呢?
费诗游戏图
一、前部司马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今四川乐山)人。
费诗在刘璋为益州牧时为绵竹(今四川绵竹)令。
东汉益州州治本来在雒县(今四川广汉)。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太常刘焉提议废史立牧,并自请为益州牧,他入蜀时曾将州治迁在绵竹(参见刘焉篇)。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再将州治迁往成都(今四川成都)。所以绵竹属益州一个大县,而且地理位置相当重要,素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的美誉。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邀赤壁战胜后的刘备入蜀,次年二刘闹翻,刘备转攻成都(参见刘备篇)。建安十 八年(213年),刘备攻绵竹,费诗率先举城投降。
请记住费诗这个“先举城降”,它对我们公平评价此人至关重要。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入成都,自领益州牧,以费诗为督军从事。督军从事为刺史、州牧属吏,典刑狱、决法疑。后他又出任牂牁(治且兰,即今贵州黄平)太守,再回成都为前部司马。
刘璋以费诗为绵竹令,费诗先举城降
二、义谏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汉中争夺战中获胜的刘备,在沔阳(今陕西勉县)晋位汉中王、大司马,拜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当时费诗受命到荆州授予关羽印绶,不想关羽听闻黄忠为后将军,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同列。”不愿接受任命。
关羽此人,骄矜护前,连署大司马府事的诸葛亮都要顺着他话来说(参见关羽篇)。费诗却不慌不忙道:“建大业者,用人非一。当年萧何、曹参与高祖少时即为亲旧,而陈平、韩信是后来亡命来归者。但后来论及官位,韩信居尊,从没听说过萧何、曹参有什么怨言。如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进封黄忠。但汉中王心中之轻重,黄忠能与君侯(当时关羽爵位为汉寿亭侯)平齐么?况且汉中王与君侯犹如一体,休戚与共,祸福共享,愚以为,君侯不应该计较官位的高低、爵禄之多少啊。”
末了费诗还幽幽来了一句:“某乃一介使臣,奉命行使而已。君侯如果不领拜受,某回去复命即可。某只是担心君侯此举,以后后悔啊。”
关羽听后,如醍醐灌顶,当即醒悟,即受印绶。
费诗谏关羽,切中要点
再请记住这一点:这货口才绝 佳。这对如何评价费诗也有参考价值。
三、谏阻称帝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群臣听闻此前一年曹丕已篡汉称帝,即想共推刘备为帝。
这里需要说一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建号为魏,改元黄初。所以史书上221年称为黄初二年,这也是后世认为的三国开端。但刘备君臣既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当然不能用魏年号,所以仍用汉室正朔,故延称建安二十六年。
这时费诗却上了一道不合时宜的疏。
在疏中,费诗说:“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所以才远处万 里之外,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有所疑惑啊。当年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其屠城咸阳,抓获子婴,犹怀有推让之心,何况今日殿下还未出门庭,便欲自立呢?愚臣实在认为,殿下不宜如此啊。”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这一年,刘备称帝,改元章武。而费诗因违逆刘备,被降为永昌(治不韦,即今云南保山)从事。
费诗谏阻刘备称帝,被左迁
对于此事,写《三国志》的陈寿评价说,“诗吐直言,犹用陵迟”,意思是费诗因为直言,所以被降罪处理。但晋人习凿齿和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认为,费诗此举实在是“暗惑”,就是昏昧不明。
我们且记下这笔官司,稍后再详加叙述。
四、谏联孟达
章武三年(223年),东征失败后的刘备,黯然离世,后主刘禅继位,改元建兴。
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南征(参见诸葛亮篇),费诗随行。返程至朱提汉阳(今贵州威宁)时,一个从魏国投诚过来,叫李鸿的人前来拜会诸葛亮。
诸葛亮接见李鸿时,丞相参军蒋琬和费诗也在座。李鸿当时说:“我归汉时,经过孟达的居处,恰巧遇到叛汉北去的王冲。王冲对孟达说,明公(指诸葛亮)言及孟达之背反,咬牙切齿,痛恨不已,想要诛杀孟达留在蜀地的妻子儿女作为报复,幸亏先帝(指刘备)没有听从而作罢。孟达却说,诸葛亮了解前后始末,他一定不会这样做。因此他不信王冲的话,看来他对明公的仰慕和敬重,真是无以复加啊。”
孟达此前曾因不救关羽致荆州兵败,及与刘备义子刘封不和而降魏(参见刘封篇)。孟达降魏后,受到曹丕的礼遇,曹丕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季汉称东三郡)为新城郡,委任孟达为新城(治房陵,即今湖北房县)太守。东三郡对季汉,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因此早已规划北伐的诸葛亮当即留了意。
在诸葛亮次去信下,孟达终叛魏
而那个王冲,是广汉(治雒县)人,他原来是江州都督李严手下牙门将,因与李严不和,怕被李严下黑手,因此也降了魏(参见李严篇)。魏国以王冲为乐陵(治厌次,即今山东惠民)太守。
且说诸葛亮听到李鸿的话后,即对蒋琬和费诗说:“看来回到成都,我要给子度(孟达字)去一封信,和他联络一下感情呀。”
不想费诗听后即炸了毛:“孟达这个小人,当年事刘璋不忠,后又背叛先帝,如此反复无常之人,哪里值得去和他联络呢?”
诸葛亮听后默然不语。但他回到成都后,还是思量着要借孟达作为外部援助,因此他给孟达写信道:“往年南征,归还途中,在汉阳遇到李鸿,得以知道子度消息,不禁慨然长叹,而深知君之大志,岂在虚名也。我说孟子啊,当年实在是刘封侵陵足下,因此伤了先帝宽容待士之名。某思及李鸿之语,念及旧日之好,心中依依东望,故为此书。”
这封信,诸葛亮将孟达的背叛责任,全部推到已亡的刘封身上,而且言辞恳切,相当有杀 伤力。
同时,诸葛亮还让李严给孟达去信,进一步进行拉拢。
孟达得到诸葛亮和李严的信,果然心生异动。加之曹丕亡后他担心受到排挤,因此蕞终还是决心再叛魏归汉。不想他还没成功,即被司马懿一战擒斩,传首洛阳。
司马懿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一战擒斩孟达
蒋琬执掌季汉朝政时,费诗被任为谏议大夫。后其于家去世。
五、是否尽才
回到前边说的话,费诗因劝阻刘备称帝而被下放,是他蒙了冤屈还是咎由自取呢?
习凿齿对此事痛斥:创业之君,需大定而后正己;承继之主,应速立而定人心。所以晋惠公早上被虏子圉晚上即册立,更始帝尚存而光武帝已举事,这难道是忘主邀利之徒所为吗?刘先主此时,纠合义兵,将以讨贼。贼强祸大,主没国丧,二祖之庙,绝而不祀,非是亲贤,谁能继此大业?当此之时,正应速尊有德之主以奉大统,使百姓欣然知正逆、助义师。费诗此语,可谓“暗惑”。因此对他的降黜,正合时宜,完全无错!
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虽大量引用习凿齿《汉晋春秋》记载,但他同时对习氏的职业操守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习凿齿的记载有的与其他书冲突,有的仅是传说,甚至说有的就是习氏自己编造的。总之一句话,就是习凿齿的史书不严谨。但对习凿齿这段评价费诗的话,他大赞特赞:“臣松之以为,凿齿论议,惟此论蕞善!”
那么到底该如何公正地评价费诗呢?
就我个人见解,我同意习凿齿和裴松之的观点。当年刘邦入咸阳,“楚将沛公”耳,所以他称帝名不正言不顺,需要缓冲。而大汉四百年江山被篡,不即时称帝,拨乱反正,何以凝聚起“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向心力?
而费诗劝诸葛亮不联系孟达,更是脸皮子城墙厚。你想费诗面对刘备军“先举城降”,他去嘲笑孟达“反覆之人”,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所以诸葛亮听了只能“默然不答”。况且,诸葛亮考虑的是,分化瓦解敌人,拉大统一战线,至低也是让魏国断了东三郡一臂。这岂是费诗之流纯以意气行事者可比?
费诗笑孟达,可谓五十步笑百步
费诗三谏,谏关羽,说明他嘴皮子溜。谏刘备,说明他没大局观。谏诸葛亮,说明他政 治低能。费诗,至多算是一个大嘴巴子而已。
陈寿还评价,“费诗率意而言”,这“率意”二字,就是说话不经大脑,一顿狂喷,这倒是挺合适。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
◆从贾龙、赵韪之叛,看刘璋为什么要请刘备为外援
◆总有人想黑刘备?他身上至少有三点一般做不到
◆关羽攻樊城,有没有刘备或诸葛亮的指令?他们为什么不支援
◆六边形战士诸葛亮,陈寿为什么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李严被废,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因权力斗争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