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迟到的日历。交稿晚,见书晚,上架也晚。现在才来。
今年做《古人的日子》,其实有些周折。首先是扬之水老师,因为集中精力赶写《中国古代金银器史》,整天溺于“黄白之物”不能自拔,几乎无暇分心顾及这本小“日子”。其次,她也对这种形式产生了哲学式的怀疑:意义何在?忽然觉得“不好玩”。
这很棘手。缺了她的“释物”,“日子”是不成立的。可出版方觉得,放弃这个题目有点儿可惜,只好且行且看。好在我们这几年的工作,无论往哪个方向走,总离不开“诗”和“物”。平时看书看展所得,也都随手记下。她的书我案头都有,她平日的书稿图片资料,为查询方便很多也都拷给我备份保存。虽非巧妇,总算有米可炊。
慢慢腾腾备了几个月的料,又利用假期连夜编排,终于赶在出版期限前,交出这么一份东西。好在扬之水老师审稿后,更换了一批诗歌、图片,修改了部分文字,终于点头放行。书中文物图片,绝大多数是扬之水老师和老伴李志仁先生看展所摄;小部分来自各博物馆和各类图册,均已标明藏地和出处;个别图片系朋友提供,已逐一署名致谢。文物的释读文字,部分来自扬之水老师论著,部分来自我们平日交流所得。总之,这本日历,依然算是我学习名物以来,今年的读书笔记。
已经连续做了多年日历,本打算今年收手,但没收住。我也在考虑这件事的意义。于我个人,平日读书零星心得算是有个安放之处。这种短平快方式,也便于第一时间与同好分享。我自己是从“无知”处来,深知那种兴趣满满、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无奈。前几天跟老师讨论《宫乐图》,忽然意识到,李白、杜甫时代的饮酒方式,仍然承袭汉晋,是樽杓式的,所以李白的“鹦鹉杯,鸬鹚杓”,杜甫的“莫笑田家老瓦盆”,元结的“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电光石火一样,就都明白,历历如在目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螺钿花鸟人物纹青铜镜)
其实孙机先生上世纪就讲过:
扬之水老师《四时花信展尽黄金缕》里也早已说清:
樽,或作尊,本来属于泛称,但如果是某个场合里斟酒器用的特指,那么它是与长瓶相较腹圆而矮者。陆游《携瘿尊醉梅花下》“擁肿轮囷元妩媚”,是酒人爱它大肚能容,“擁肿轮囷”,腹圆也。此外一种古老的式样是造型如盆的盆式尊。瓮酒启封,倒入盆式尊,再用酒杓分酌于酒杯,这种方式自两汉一直流行到唐五代。唐李匡文《资暇集》卷下“注子偏提”条说道,“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无遗滴”。此为宋以前的传统酌酒方式。两宋的时候斟酒已是多用注子,此际以盆式尊为酌酒器,原是为了以此古典趣味而别见超迈脱俗,所用便多为陶瓷器,宋人因此每援杜诗之典称作“瓦盆”,如范成大《朝中措》“消磨景物,瓦盆社酿,石鼎山茶”。“石鼎”,这里当指煎茶用的石铫,也是宋人眼中的烹茶之“古法”。上海博物馆藏宋佚名《松下憩寂图》,一僧坦腹坐松下,松枝上挂了一个葫芦,面前摊开一纸,傍纸放着笔和墨,还有一方风字砚。身边一个仰莲纹的盆式尊,内置酒勺。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佚名《女孝经图》中的《三才章》第七,场景之一是图绘“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的意思,画幅中树下席坐五人,吹笛者一,击拍板者一,拍手节奏及应节舞蹈者各一,持杯观看者居正位。地上陈放果盘和酒盏,中间一个盆式尊,里面插一柄酒勺。两个场景都是以盆式尊的使用而见古意。
(上海博物馆藏宋佚名《松下憩寂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宋佚名《女孝经图》)
这些文章不知翻过多少遍,一直未悟。直到这次啪嗒一声开窍,才前后贯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钱选《七贤图》)
认识一件东西,一大片诗歌哗啦啦全部解锁,是我三年来最常有也最强烈的感觉。“别人早就研究出来”和“我已经读过”和“突然明白”,三者之间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只好靠机缘。不止一次不止一人对我讲过,能追随扬之水老师学习名物,“你知道多幸运吗?”我自然深知,也格外珍惜。
扬之水老师一向不肯赶热点,这两年被我拖下水做日历,已是平生难得破例。三年学习,做了三本日历,虽然号称积累材料,但我深知,她对我的期待不止于此。她不满意我的进步迟缓,也不满意我的精力分散。我只好安慰自己,作为一只笨鸟,起飞前的助跑线,自然需要长一些。希望明年,我能有更多的长进,不让老师失望。
感谢各位考古工作者长年辗转工地、埋头实验室的辛劳,让这些文物重见天日、重焕光彩。感谢各大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日益开放的态度、越来越精彩的展览,使我这样的普通公众,距离文物越来越近。还要感谢很多默默向大众提供资料的人,比如一个叫“书格”的网站,以其“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们的文明”宗旨,帮公众更容易地接触海外馆藏。
这几年做日历,自问还算认真。没想到的是,居然有人反映,完全没看出来诗和物有什么联系。豆瓣上甚至有人说“一半诗歌都快进了”。真是沮丧。所以今年,在文物那一页,强行加上相关诗句,以示醒目。
另在每月开篇,除确定主题词外,还加上了各个月份的别称,如杏月、桂月之类,算是补充一点小趣味。小技本不足言,写出来只是表明,接受往年经验教训,我们也在慢慢改进。希望这个小东西,越发精致。
感谢三联诸君的精诚合作,感谢孙洪女士的精心设计,新一年《古人的日子》终于面世。限于精力学识,书中仍不免有错漏之处,望诸方家指正。
廉萍
己亥中秋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