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接受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不然就没资格称为学习。为什么?你能顺畅接受的,看一眼、听几下就全身心接纳的,都只是你所有已知的的延伸。一直这样,就没法触摸自己的边界,学到对你来说的新东西。只有把你打蒙了,让你觉得它怎么这样,作者脑子进水了、别人还把ta当神,你才可能碰到自己小世界之外的其他东西。
当然,不是非要接纳新东西不可,但需要知道它存在。像埋下种子,一直不发芽,很多都腐烂了,但有一天碰到某个情况,某颗种子就莫名醒来,像闪电划过。读书,尤其年轻时,不要读得懂才读。那些被世代公认的经典,适当选一两样,为它付出汗水,付出情绪,让它落在你身上,等待未来的生命触碰它。如果它能活起来,你会全身心接纳它、彻底放弃它,或跟它有一点关联、慢慢发酵。
趁现在还有人逼你去读经典著作,去读一下,读不懂没关系。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它触及的不只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特定问题,而是所有人的生命关切。经典可以是两千年前写的,两千年后来读,你可以不在乎它的处理方式,但你为阅读付出了努力,让某个永恒的生命关切在自己心里回荡起来。
这跟读文献不一样,文献要直接能用。毕业以后,一般来说你不会再读书,就只是找信息。即便大学老师,有很多时间读书,但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来自宇宙深处的震荡……也不太可能无所求地读经典。相反,你会花很多时间读文献:要发表三篇论文、上满220小时的教学量,才能过考评;或者,发50篇论文,才能评上山河湖海学者…
经典和文献一起读。我读博士的时候,同班同学来自全世界各地,有美国、中国、俄罗斯、还有一个非洲国家,记不得名字了。当时四个美国同学,两个是文理学院的,就是我们说的博雅教育。我们一起读书,发现博雅学生思考的问题、选择研究的题目很不一样。 我们从stateuniversity过来,提的问题被当前文献框住,会考虑2010年到现在、2005年到现在,哪些文章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我计划怎么办?但他们的思路是,这个问题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后来哪个学者添加了什么概念,或者把问题转译成了什么?转译保留了原问题的ABCD,但改变了E。所以,他的研究从各个转译的节点开始。这就有可能走出新文献,但非常辛苦。
这样的研究在人类学里比较少,但做成一个,就有可能改变学科的某些方向……世界上有很多failedsomething-gists: failed anthropologists, failed sociologists,failed scientists ….永远跟着这文献走,永远在别人屁股后面转,而且还是最末的尾巴尖。所以,福柯很重要,他提的知识考古学让我们看知识在每个节点上是怎么转过去的。
不做学术的同学,可能觉得这扯淡,但即便不做学术,你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会有多大区别?都是确定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找出一个方案。研究时,我们禁止带立场、或者必须明白自己的立场,而生活实践中,我们只为立场和目的:要赚多少钱,要让人民群众买我的商品… 巴不得一切服从自己的目标。当然,别人听不听是另外一回事,取决于你在社会里的位置。
人类学的选择是:你的立场踢不掉,得跟它共处,要内外交织。科学的取向是,必须把立场踢出去。能不能踢出去是另一回事,那是科学的理想型,让他们做就好了。他们也可以质疑我们呀:把事情都混在一起了,还能干啥?
往期精彩文章: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