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易番号,十次整编的十一旅
刘健身 撰文
王皇义 推荐
作者刘健身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是新四军的主力之一。她的前身是彭雪枫将军1938年9月,遵照毛泽东主席的电令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六支队)。1940年7月,该支队奉命与从华北南下华中的八路军三四四旅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六支队领率机关奉命编为第四纵队领率机关,故另组旅部辖原六支队第一、二团,编为该纵队第五旅。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五旅依序编为该师第十一旅。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该旅是创建、保卫、发展淮北抗日民主根据的主力之一。
(一)从新四军游击支队,到新四军第六支队。开创豫皖苏边区的主力。
1938年9月中旬,毛泽东电令彭雪枫:“尽快组织部队,先行开展豫东敌后游击战争。”同年9月27日,彭雪枫、张震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9月30日,率该支队机关和两个中队从竹沟东进豫东敌后。
早在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代表吴芝圃,就将豫东睢县、杞县、太康3县的抗日武装统一编为“豫东人民抗日游击三支队”。为加强豫东抗日游击队的力量和领导,同年6月末,彭雪枫和中共河南省委,在竹沟组建70余人的新四军抗日游击支队,作为派往豫东的抗日先遣大队,于7月2日由萧望东(大队长兼政委)率领东进豫东。该大队是当时淮河以北唯一的新四军部队,在豫东人民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人们亲切地称其为:“萧大队”。
1938年10月12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同萧大队、三支队在西华县杜岗会合并合编。萧大队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大队;游击支队一、二中队编为第二大队;三支队编为第三大队。彭雪枫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
游击支队在杜岗的首次整编,构成了第十一旅的基础和前身。
10月24日,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27日在豫东淮阳县窦楼与出扰之日军数十人激战,毙林津小队长以下十数人,残敌鼠窜驻地。此为支队“处女战”,首战告捷,极大的彭舞了指战员和豫东人民的抗日胜利信心。不久,第一、二大队又奉命开辟睢(县)杞(县)太(康)地区,大、小战斗10多次,使该地区成为游击支队东进的后方。
1938年12月中、下旬,游击支队各部先后进抵鹿邑县白马驿休整,并进行第二次整编。以第一大队为基础编成第一团,辖一、二两营,团长张太生、政委李耀;以第二大队为基础编成第二团,辖一、二两营,团长滕海清、政委谭友林。第三大队编为支队独立营,营长冯胜,政委张辑五。
1938年12月30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彭雪枫:“你们在豫皖苏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根据地的计划是对的。并已开始获得成绩,望放手去做,必获大效。”彭雪枫等支队首长于1939年初,指挥支队第一团、第二团和独立营孤军深入北枕陇海铁路、东抵津浦铁路、西迄新黄河、南临淮河的豫、皖、苏3省边区,在日伪、土匪、杂八队武装控制的点线间频繁战斗,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开创工作成效显著。同年6月,第二团奉命南下开辟淮上地区,第一团继续战斗在豫皖苏中、北部地区。6至8月,两团南北呼应,连战连捷,使豫皖苏根据地初具规模,并均扩建了各自的第三营。支队独立营同年1月底,由吴芝圃率领重返睢杞太地区,历经多次战斗,进一步巩固、扩大了该区,于这年4月扩建为支队第三团。
第一、二、三团等部的顽强战斗,尤其第二团在淮上地区的辉煌战果,游击支队获新四军叶挺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致函嘉勉:“捷报传来,不胜欣慰,你们艰苦奋斗,为国家为民族效命疆场,不但增加了本军的战绩荣誉,更大大提高了我党的威信,尚望继续努力,积极动作,争取不断胜利,扩大我军政治影响。是所至盼。”
1939年11月初,刘少奇来豫皖苏边区视察,他说:“中央关于在敌后建立根据地的各项方针和政策,首先在游击支队及豫皖苏边区得到贯彻与执行。”他对以第一、二、三团为主力的游击支队评价说:“游击支队是我党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创建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不久,游击支队奉新四军军部命令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二、三团仍是第六支队“正式编制的三个团”,且仍是支队的主力。支队首长未变。
1940年上半年,彭雪枫司令员称为第六支队“走向正规化时期。”这期间,第一团奉命配属本支队第四总队开辟皖东北根据地,挥枪策马,南征北战,历尽艰辛,连续苦战8个月,于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后,于1940年9月6日返抵豫皖苏边区。同一时期,第二团继续战斗在豫皖苏边区,先后进行夏(邑)东张集战斗、宿(县)西、三铺、五铺、临涣、百善战斗,以及王溜子和“六一”战斗、夏邑东南王老家战斗等,连续重创或全歼日伪军。
(二)从新四军第六支队到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五旅。反扫荡,反摩擦,一展劲旅雄风。
1940年7月初,第六支队奉命与八路军三四四旅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辖第四、第五、第六旅,第六支队领率机关编为第四纵队领率机关,故以第一、第二团编第五旅(第三团编为第六旅十六团)时,重组该旅旅部,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第一团为五旅十三团,张太生兼任团长、政委;第二团为十四团,团长姚运良,政委黎同新。不久,睢杞太独立团编为五旅十五团,团长蓝桥,政委王其梅。
第五旅在新的编制序列中发扬光荣传统,在更多、更大的战斗中一展雄风。在涡河两岸,在芒砀山岗,与日伪、顽军连续胜利地进行战斗。
1940年11月中旬,在纵队特务团一部配合下,于蒙城板桥与日伪军激战两昼一夜,毙、伤日伪军1200余人,击毁敌汽车、坦克19辆,击落日军98式轰炸机一架(此照片曾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展览),机上3人当场毙命。此战规模为敌后我军对日作战少有,以步兵手中武器击落敌机,在新四军更属唯一。
在我不断对日伪军作战时,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日益明显。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耿蕴斋、六旅十七团团长刘子仁、十八团团长吴信容3个阶级异己分子,在蒋军高级将领汤恩伯、李仙洲、王仲廉的策动下,于1940年12月12日,裹胁所属部分部队1000余人叛变我军,投靠顽军。第五旅十三、十四团在旅首长指挥下,奉命北上萧、永、夏边境清剿叛部。在气候寒冷、供应不足、叛部不时逃窜等困难条件下,两团密切协同,积极捕捉战机,在半个月中,连续多次重创叛部,加上部队、地方有力的政治攻势,严重地打击了叛部。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宣布新四军为“叛军”。顽军九十二军、骑八师等部10余万人向豫皖苏边区逼进。第五旅奉命回师涡、蒙,准备迎击顽军的进犯。
1941年1月上旬,十三团奇袭涡北大魏家伪据点魏德熙部,毙俘200余人。1月下旬,十四团全歼驻蒙城李长营子、母圩子、檀城集顽宿县自卫团6个中队。2月上旬,十三团又围歼了伪涡阳四区魏斌黄部100余人。
同年2月中旬,十三团奉命南渡涡河,配合四旅对顽作战。15日,三营于王市集与顽一四二师四二六团一部激战半天,毙俘其200余人。19日,该营再歼顽蒙城县长袁传璧部百余人。
同年2月23、25日,十四团在宿南褚集粉碎反动“红枪会”数百人和伪军600人的两次攻击,稳定了宿、蒙边境的形势。
(三)从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五旅到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路西反顽斗争的一支主力。
1941年2月19日,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五旅改番号为四师十一旅;所属各团依序为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旅、团首长未变,唯三十二团政委黎同新调任十一旅政治部主任,其原职由该团政治处主任周启邦接任。
伴随新番号而来的,是反顽斗争的日趋激烈。四师处境极为险恶。正如彭德怀、左权同志事后致党中央和华中局电报中所说:“第四师在路西3个月反顽战斗中,全师之兵力分布于长200里的地区内对抗敌顽夹击,而反共军骑兵3个师、步兵4个师,背靠大后方,依托涡河天险,向我实行轮番进攻,军事政治并重。”“全体同志全体指战员均能英勇孤军奋斗,为党流血,致在伤亡、逃亡、疾病、被俘、失联络等各种现象下,减员至惊人程度”随着形势的发展,十旅奉命于1941年3月中旬开始先后转进皖东北,四师师部与十二旅也于同年5月初转移津浦路东,十一旅成为路西反顽斗争的主力。
各团时而分散游击,时而集中歼敌,经常数日一战,有时一日数战,全体指战员在旅首长正确指挥下,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前仆后继,顽强战斗,先后获得小胡庄、陈集、褚集、祁县集等对日伪军战斗的胜利,和孙疃集、马家楼、褚庄、大、小郭家、张圩子、侯楼等多次与顽军作战的胜利。还在敌情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以三十二团完成了接应国民党四二五团战场起义的任务。
在连续战斗中,各团减员虽十分严重,但仍都边组边打,边打边组,战斗不停。三十一团最后编成6个不满员的步兵连;三十二团在小营与4倍于己的顽骑、步兵的战斗中严重受挫,师、旅首长速调十一旅警卫营两个连为其一营;以蒙城常备队一部和本团部分人员编为第二营,又以主力的姿态迅速投入对顽敌的战斗。三十三团配合中共泽东地委,与敌伪顽军周旋于永、涡、宿边境地区,也战斗减员很大。全旅在万不得已时才于5月30日奉命开始向津浦路东转进,至6月3日夜方越过津浦铁路东进。
第四师在豫皖苏边区的反顽斗争是艰苦卓绝、难能可贵的,她胜利地完成了党给予的阻止顽军北上山东、东进苏北的战略任务,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光荣的一页,深受党的赞扬。1941年6月,中共华中局致电中央:“四师在豫皖苏的长期斗争执行了党的路线”“四师虽受损失,但已经过一次严重锻炼,再加适当的改编整训,可成为党的精干部队。”陈毅军长同年10月在四师团以上干部会议上说:“四师在津浦路西英勇奋斗,坚持斗争,在艰难情况下,抗击了7倍于我之国民党正规军的大举进攻,完成了阻止顽军东进、北上的战略任务,保证了苏北的发展与巩固,同时保存了主力,将近万人的部队带到路东,这是很大的胜利。”十一旅作为反顽斗争中的一支劲旅,在党的这一褒奖中受到很大鼓舞!
(四)路东三年,三次整编。在巩固、扩大淮北苏皖边区(即淮北路东地区)的斗争中战功卓著。
1941年6月中旬,十一旅各部先后进抵淮安、宝应边境地区,进行本旅历史上第六次整编,因无兵员补充,这次整编是压缩性的。但旅机关不动,还充实了创造剧团,出版了《创造报》。三十一团暂按小团编制,直辖5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排(5挺重机枪);三十二团因三十五团的编入,保持两个营6个步兵连。三十三团奉命编入第十旅,以充实这支红军部队。整编后,全旅1700余人。三十二团团长姚运良、政委周启邦率该团第四连赴宿东游击支队工作,赵海丰、陈其五任三十二团团长、政委。旅、团其他首长未变。
1941年7月,旅率三十二团一度进入淮南黎城地区休整,不久,返回淮宝地区。三十一团同年8月,由淮宝地区北上淮阴、泗阳地区、经多次战斗巩固和扩大了淮泗县。该团组织力量与地方同志一起,在该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扩建运动,300余青年自愿入伍,充实了原有连队,还组建了第六连。同年底奉命恢复第一、二营的建制。
1942年1月,十一旅奉命转进洪泽湖以西之泗(县)南县、泗(县)五(河)灵(璧)凤(阳)县,巩固和扩大淮北路东的西部地区。经各团轮番赴泗五灵凤地区对敌战斗,上半年,该县往西、往南各扩展了二、三十公里。
1942年6月中旬,贯彻执行党的“精兵简政”政策,十一旅奉命进行了自身历史上第七次整编,在保留各团番号的前提下,暂时撤销所属两团团部,两个团的4个步兵营暂由旅直辖。在此后的一年中,各营番号仍各为:三十一团一营(营长朱敬德、政教冯志芳)、三十一团二营(营长佘骑义、政教杨军、林逸)、三十二团一营(营长王世仁、政教闻宇)、三十二团二营(营长杨森奎、政教王绍渊)。不论口称、行文均如此。
三十二团副团长周世忠调任旅司令部副参谋长。
在正常的情况下,滕海清旅长让各营轮流集中训练,轮流外出作战,全旅军事训练、政治、文化教育空前加强,连队党支部建设、生活管理、作风养成、战斗作风都有长足的进步,军政素质大为提高。
1942年下半年,连同冬季33天反扫荡战斗在内,各营先后获得新集、藕庄、草沟、霸王城、濠城、小蚌埠、磨磐张、曹老集、新马桥、堰路口、关帝庙、枯河头等10多次对日伪军战斗的胜利。三十二团二营12月上、中旬两打马公店,粉碎日伪军在此安据点的图谋,誉满淮北。
1943年,是十一旅在路东时期战斗最多的一年,也是编制再度基本健全的一年。
这一年十一旅奉命兼淮北军区第二军分区,辖泗南、泗五灵凤、盱(眙)凤(阳)嘉(山)、泗(县)灵(璧)睢(宁)等县总队。原淮北军区司令员赖毅、副司令员饶子健,在淮北军区机关(由第四师兼)撤销后,分别任十一旅政委、副旅长。
这一年,全旅指战员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上半年,继3月中旬三十一团二营、三十二团一营双双出色地完成山子头自卫反击战的战斗任务后,各营分赴二分区各县,与地方武装一起频繁战斗,打击敌、顽,巩固、发展根据地。三十一团一营、三十二团二营,从春至夏战斗在泗灵睢,先后攻克朱集、朱吊桥、大李集、张大路、小圩子、尹集、高集、王圩子、曹场等伪、顽据点,均全歼守敌。该县辖境成倍扩展。
就是在这种战斗胜利、根据地大发展的形势下,十一旅奉命于6月中旬进行自己历史上的第八次整编,恢复两个团的建制。
首先恢复三十一团团部,辖3个营(本团一、二营依序编一、三营,三十二团二营调编为第二营),团长程致远,政委宋治民,副团长杨森奎,参谋长(缺),政治处主任冯志芳,供给处主任孟继明,卫生队长刘晏明。
与此同时,以三十二团第一营为基干成立隶属十一旅的泗五灵凤独立团(三十二团一营编为该团一营,该县武装编成二、三营),团长张永远,政委张彤,政治处主任王绍渊。
与此同时,升调泗南县大队3个连组成十一旅独立大队。
1943年下半年,三十一团、泗五灵凤独立团分别战斗在泗灵睢和泗五灵凤两县,(旅独立大队机动。)先后进行了连城、虞姬墓、泗县西关、禅堂、道庄子、苌郭家、沙滩、邱集、大车头、鲁庙等战斗,歼灭日伪军和土顽武装2200余人。使上述两县与淮北根据地中心区连成一片。
同年底,十一旅奉命以泗五灵凤独立团为基础恢复三十二团建制。独立团团部率一、三营启用三十二团番号,其第二营由十一旅独立大队编成。团长张永远、政委李毅、参谋长佘骑义、政治处主任王绍渊。
1944年前7个月是十一旅在淮北路东战斗的最后阶段。三十二团在泗南郑集短期休整后,北上泗灵睢参加张楼战役。三十一团参加泗阳反“扫荡”战斗后,在洪泽湖畔开荒生产近月,4月下旬,集中于泗南陈冲、魏营一带进行整训,历时两月多。该团第一营在整训中,奉命连续拔除了泗县关帝庙、盱凤嘉小溪、香庙3个伪据点。7月上旬,三十一团参加张楼战役,在泗县东北老山设伏,歼灭来往于泗县、张楼之间的日伪军。7至11日5天4战4捷,毙俘日伪军数百人(内俘日兵2人),获各种武器数百件,内轻机枪12挺,迫击炮1门。十一旅以此战斗的胜利,作为向淮北路东人民的告别献礼。
(五)1944年8月,四师主力回师豫皖苏边区。十一旅担负开路先锋的战斗任务。
为着达成中央军委打击日寇、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1944年8月15日,彭雪枫师长、张震参谋长、吴芝圃主任,奉命率四师主力挺进津浦路西,收复豫皖苏边区。十一旅作为此次战略行动的开路先锋,于8月20日夜从夹沟、闵贤间西越津浦线,进入萧、宿边境山区搜索前进。三十一团、三十二团,遵照滕海清旅长、赖毅政委的命令,分为左、右两翼,冒滂沱大雨,与阻我前进的顽“苏北挺进军”第四十纵队王传绶部逐村、逐山地争夺,边打边进。
21日下午,该顽缩进其坚固设防的小朱庄据点。经两昼夜的准备后,23日12时,旅首长发起总攻,在师、旅机、炮火力支援下,三十一团在南和西南角主攻成功,三十二团亦在北面突破,两团不顾重大伤亡,南北对进,与敌展开激烈巷战,自吹为“东方铁军”的王传绶,见我攻势锐不可挡,遂率少部向东突围,被我预伏于东面的骑兵健儿一阵砍杀,与其圩内负隅顽抗之徒一起,近2000人全部覆灭,无一漏网。王传绶“司令”,也未逃脱身首分家的应得下场。四师主力西进的大门打开了!
小朱庄攻坚战斗是一场恶战,激烈空前。十一旅战斗减员较大。但其无坚不摧的战斗作风,再一次经受了考验。
1944年9月11日,三十二团参加夏邑八里庄战斗。彭雪枫师长在指挥这次战斗中壮烈殉国。十一旅全体指战员在万分悲痛中更加积极战斗。在萧、永、夏边境反复清剿,叛徒刘子仁部望风披靡,不时被歼、起义、散逃,所剩无几。
同年10月,顽暂一军军长王毓文率数师之众北犯,妄图卷土重来。十一旅等西进部队,在增援的兄弟部队配合下,经数日激战,于10月21日打垮顽敌,并尾敌追击200华里,顺势收复豫皖苏涡河以北地区。参加此次战役的部队受到新四军军部致电嘉勉。这次战役后,三十一团转战永、涡间,巩固、扩大该地区。三十二团赴永城、商丘、毫县边境活动,先后攻克会亭、马头寺等伪据点,至年底,永商亳县初具规模。
1944年11月,十一旅旅长滕海清调任九旅旅长,第四师参谋长张震兼任十一旅旅长,政委仍为赖毅。不久,姚运良任十一旅副旅长,李浩然任十一旅政治部副主任。当时,淮北路东划为淮北军区第一、三分区。路西(豫皖苏边区)为第二军分区,十一旅兼该分区。
(六)1945年是我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年。十一旅在张震兼旅长、赖毅政委的指挥下,自春至冬,连续进攻日伪军,是全旅又一个大展雄风、大受锻炼的时期。同年11月,奉命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
一、二月间,全旅在“为彭故师长复仇”的口号下,各部按预定作战方案,分头进袭日伪据点,连克岳集、柳孜、百善、五铺等据点,时谓“宿西战役”。
2月中旬,十一旅一部在萧县地方武装配合下,在张震兼旅长亲自指挥下,与徐州“扫荡”之日伪军2000余人,激战于萧西南地区,粉碎了敌人的罪恶阴谋,拔除了青龙集、祖老楼等据点,毙伤伪500余人,获轻、重机枪10挺,步枪300余支。与此同时,三十二团在雪商毫县攻克董楼伪据点,俘获人枪数百。
5月7日,该团攻克新兴集伪据点,同时歼灭牌坊援敌一个营。4月下旬,三十一团一营拔除毫北大颜集伪据点并重创亳州援敌。5月21日至7月21日,全旅在分区武装配合下,发起宿南战役。三十一团、三十二团并肩作战,连续进行了任集、十里店、袁店集、界沟集等战斗,主要是攻坚战,也有追击、伏击战斗,歼敌数千,伪十五师受到歼灭性的打击。
日本投降前后,为壮大对日反攻力量,十一旅奉命恢复三十三团建制,调萧县、永城、宿西总队各1个大队,依序编为该团一、二、三营;团长扶廷修、政委洪流。全旅不停顿地向拒不向我投降的日伪军进攻。
8月26日至29日,全旅展开永城攻坚战斗,全歼守伪1300余人。9月21日夜,全旅完成了接应我党地下党员杜新民率伪十八师5000人起义的任务。9月27日,三十一团攻克宿县重镇濉溪口,歼伪400余人。10月10日,在旅统一部署下,3个团分别攻克津浦线上夹沟、曹村、三堡火车站,共歼守伪1300余人,并发动群众破坏三堡至夹沟段铁路。10月17日,三十一团在三十三团等部的配合下,攻克萧县县城,歼敌700余人。
10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华中、山东应分别组织野战军,以支持战局》的指示,指出:如不能确保我华中现有地区,不只对山东不利,且对全局不利,“故必须首先在华中组织一个强大的野战军”。据此,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于1945年11月,奉命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其兼路西分区的任务由第十二旅(辖三十四团、三十五团)接替。
这是十一旅历史上第九次整编,也是一次扩编。同年12月初,全旅齐赴涡北辉山十一旅烈士陵园,公祭本旅在收复路西的历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公祭后,全旅(欠三十三团)东进灵北高楼地区。
12月20日,在高楼举行了隆重的第九纵队成立大会。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张震、副司令员饶子健、参谋长姚运良、政治部主任王学武,坐在临时搭起的讲台上。
所属七十三团(原三十一团,团长周世忠、政委宋治民)、七十五团(原三十二团。团长张永远、政委王绍渊)、七十七团(原三十四团,与三十三团互调隶属关系。团长叶道友、政委方中铎)、七十九团(原三十六团,团长顾寒星、政委孙朝旭)、八十一团(原淮北军区独立第一团,团长夏玉华、政委吴植椽)、骑兵团(原四师骑兵团,团长兼政委周纯麟),军容严整,全副武装的坐在台前大片秋收后的田野中,聆听首长们的讲话。这是大家从未见过的如此规模的、隆重严肃的场面,极富教育、鼓舞作用。
有着光辉战斗历程的第十一旅,从此以新的番号、新的阵容、新的姿态,投入新的更艰巨、更伟大的战斗任务中。在第九纵队成立大会后,即先后对津浦铁路徐、宿段,和陇海铁路徐、运(河)段进行破击战斗,以阻滞蒋军利用此段铁路运往我解放区,保卫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继1946年元旦前后,获得津浦线破击战的胜利后,1月12日夜,七十三团、七十五团、七十七和七十九团、八十一团,分别攻克赵墩、碾庄、曹八集、大许家火车站伪据点,并拆除、控制了该段铁路线。
1947年1月,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奉命以七十七团、八十一团,和骑兵团一部分(其余编入华东野战军特纵),组成淮北挺进支队,打回淮北坚持斗争;第九纵队领率机关率所属七十三团、七十五团、七十九团同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九纵队编为华野二纵队第五师。这是她的第十次整编。
十一旅从新四军游击支队,到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8年多的时间中,历经10次整编,先后五易番号,但其旅(纵队、师)的建制,却绵延相连,一脉相承。
十一旅三十一团(五师十三团)、三十二团(五师十四团),均诞生于豫南确山县竹沟镇,同根共源,并肩战斗,同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受考验和锻炼。1947年9月,华野二纵五师(原十一旅)抽调干部、骨干组建的教导大队,以及以她为基础组建的十五团,是这个光荣战斗集体的组成部分。她们紧密团结,互信互赖,相援相助,在烽火铁血中,铸成的主动协同、英勇顽强、攻守兼备的战斗作风经久不衰。
开国中将滕海清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