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母亲同名,我妈是长期被我爸语言凌辱,我今天也在劝她分开住,突然看到这个视频,感慨很深。”
图源:网友@空杯心态
“黄素英”,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
在这一刻,却是许多女性的代名词。
她们隐于家庭中,饱受暴力和歧视。
根据《中国家暴现状》统计,在全国2.7亿个家庭中,约有30%已婚妇女遭受家暴。
但今天,十点君不想单纯地写“家庭暴力”本身。
我更想以“女儿帮助母亲离婚”这一视角切入,来聊一聊:
在母女关系中,女儿是如何以女人的身份,第一次去感知另一个女人的疼痛。
我们又如何在这样的切口中,窥见:
女性之间打破桎梏,互相守望,又再重建的力量。
启动诉讼离婚后,是漫长的斗争过程。
据2020年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的抽样数据表明:
在诉讼离婚的案件中,家庭暴力的认定率,仅有8%。
这期间,书子欢和黄素英还要不断面对父亲的“后悔”与威胁。
2022年12月,在诉讼书提交后,父亲当堂否认家暴。
他对身边亲戚说:“那只是吓吓她的。”
如此云淡风轻。
在离婚结果还未下来时,书子欢和母亲坐在一起。
聊离婚这件事。
对于离婚,母亲其实一直是不确定的态度。
她甚至会因为离婚过程过于艰难,而想要退缩。
聊天中,母亲似乎鼓起了很大勇气:
“其实我想问你,你为什么要掺和到这件事(我离婚)中来?”
书子欢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聊起了之前父母的一次争吵:
当时母亲要去看家里存折上的钱,父亲立马提着刀威胁母亲。
书子欢见状挡了上去。
没想到父亲不仅没退后,反而恶狠狠地说:“你不要以为你是我女儿,老子就不敢弄你。老子把你一起砍死。”
“当时刀背就挨着我的脖子,我现在都还记得那个冰凉的感觉。”
“我扪心自问,把我放在和你同样的环境,去见同样的人,我不一定比你做得更好。”
正是因为体会过其中的艰难和无力,书子欢才想要主动帮母亲“促成”离婚这件事。
网上有一个帖子,标题为《论父亲脾气暴躁,对女儿婚恋的影响》,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有一个脾气暴躁的父亲,在父母争吵中长大的女孩儿,她找男朋友的时候,首先不是突出地去看男生的人品、上进心、能力,而是去看一些细微的弱点,并且强化他们的弱点:看这个有问题,不能往下走。”
“这背后的核心动因是:她太渴望安全了。”
很多时候,即便我们年纪渐长,甚至物理上已经远离了原生家庭,可是那些有关“家暴”的回忆,却会在心理上,一遍遍地揭开我们的伤疤。
做噩梦了,我今年23岁了,已经结婚了,偶然还能梦见父亲的猛打,想要了我妈的命,拿个棍子,打头,打腰,我在旁边发抖,我不敢阻止……
甚至有许多女性,因为从小目睹母亲在婚姻当中遭遇的不幸,失去了对婚姻的期待。
我爸也家暴我妈,但是不打孩子,现在年纪大了,性格改变了很多,但是童年的阴影挥之不去。
我每次遇到喜欢的男孩子,都会不自觉地想,他婚后会不会也和我爸一样。
当然,我分享这些,不是一味地劝女性要离婚,要独立,什么也不用考虑,而是想告诉大家:
落在母亲身上的每一拳,都会间接落在孩子身上。
不同于父女、父子或母子,女儿和母亲关系特殊性在于:
她们的境遇,重合度很高。
身处同样的家庭氛围,同一个社会环境,遭受着相同的规训和经历。
书子欢看似是帮助不幸的母亲离婚,实则是在帮助自己挣回想要的人生。
而这样的帮助,其实只是女性互助一个极小的缩影。
每次我们为相同境遇的女性发声时,总有人会留言质疑:
“又没有发生在你的头上,你着什么急?”
“写这些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不了了之。”
但我想说的是,你的每一次反抗和发声,都是自我的一次成长。
当我们面对常规选项,无法感到幸福和自由时,你会更加笃定地拥抱其他的可能性。
而不只是听之任之。
“她为什么不离婚呀?是跪太久站不起来了吗?”
每次面对被家暴的女性,都会有很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他们往往忽略了:
女性离婚,究竟有多难?
在许多家暴案例中,我们总能听到母亲这样的回答。
“我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
小红书上有这样一条笔记,题目是《父母离婚前母亲给我发的消息》,点赞近5W。
几乎每一个点进这条笔记的人,都会被母亲的话戳中泪点。
“宝贝你不要难过,妈妈会来照顾你的,你听话就好,不要难过,许多事情都是大人之间的事情,和你没关系,妈妈会回家的,不怕知道吗。”
图源:小红书@小梨纱
在很多不幸的婚姻中,女性权衡最多的,最割舍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儿女。
孩子和家庭,成为了她们获得自由最大的牵绊。
她们不允许自己那么“自私”。
除此之外,母亲们难以离开破败不堪的婚姻,还有另一层原因:
那些淹死人的唾沫星子。
你要是离婚了,就别回娘家了。
好好过日子不行嘛,这把年纪了闹什么?
忍忍吧,就当为了小孩儿和年长的父母。
……
书子欢在帮助母亲离婚的过程中,同样遭受到了亲戚的责难和非议。
这些声音,如同一个又一个山头,把“黄素英”们围困在原地。
她们不知道,翻过这个山头,到达的彼岸是不是自由。
但她们已经切实感受到,在翻山的过程中,那些异样的眼光无时无刻不在盯着自己。
于是,她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选择了退缩。
这不是懦弱,而是社会规训下的正常选择。
这个时候,就需要了解母亲处境的女儿们,坚定地站在这些声音的对立面。
鼓起莫大勇气,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叛徒”。
上野千鹤子曾说:
“如果没有人扔石头,平静的水面就不会起波浪。
只要翻起了波浪,影响到的就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把它传播下去。”
帮助害怕、迷茫的母亲,就是为了在这个看似完满的水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一些波澜,让来往的人都看到:
原来不管女性多大年纪,都可以选择跳出所谓的“舒适圈”,跳出所谓的正确和圆满。
在网上一搜,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案例。
“我50岁的母亲离婚后好像重返15岁。”
“母亲收获了第二春。”
图源:小红书@何来一条小金鱼
这些鲜活正面的例子,都在大声地告诉我们:
来这边的山,这里有另外一个世界。
如果没有人帮助她、指引她,
那作为女儿,作为最能体察她的女性,
我们可以是第一个接住她们的人。
很多时候,离开,只是一个开始。
而离开后的重建,才更值得我们关注。
尽管看了那么多正面的分享,我们还是忍不住发出疑问:
离婚后的母亲,能过得更好吗?
在鼓励女性离开不幸婚姻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
剥离后的重建,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支持。
被家暴的母亲,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她们没有经济来源,没有话语权,只负责操持着家里大小事务。
这既是她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又是她难以逃离的原因。
因为一旦选择离婚,就意味着要面临生活巨大的压力:
我能独自生活吗?我会不会让父母担心?以后是不是要孤独终老了?
另一方面,长期打压,也让她们缺乏自信。
书子欢的母亲在离开父亲身边后,一开始也总是处于“自闭”的状态。
她神色惊恐,不敢和别人说话,也不敢抬头直视别人。
为了让母亲尽快重拾自信,书子欢陪着母亲健身,母女俩互相比较好身材。
图源:小红书@书子欢
她还给母亲注册了社交账号。
在这个账号上,黄素英时不时和大家分享着自己的生活近况。
“精神财富只有读书能给。”
图源:小红书@走向世界的英姐
今年1月份,黄素英分享了自己独自出国的笔记。
“我55岁人生第一次出国,一个人坐飞机出来啦。”
图源:小红书@走向世界的英姐
从前脸上的阴霾似乎一扫而去,眼角多出了光亮和笑意,语调也轻松上扬了许多。
每一个看到的人,都为之振奋。
前不久,她还在社交平台上更新了自己的网名:
“走向新世界的英姐。”
只是一个名字的改变,却蕴含了无限生机。
在视频中,书子欢还问了母亲一个问题:
“如果现在让你许一个愿望,你会许什么愿望?”
“我就许一个,离完婚我就可以过一个,没有人来查我手机,没有人再管我,清净自由的日子。”
我们相信,她是真的在为选择告别过去而庆幸,面朝风吹来的方向,充满希望。
也希望每一个“黄素英”都能有自己的“书子欢”,帮助你离开不幸的泥淖,更带着你重建未来的人生。
倘若不幸,没有这样的“战友”,也希望你可以给予自己最深沉的爱和最大的自由。
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点个【在看】,为每一个“黄素英”呐喊,为自己的未来洒满阳光。
作者 | 阿慌,慌慌张张,不只为碎银几两。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林静,声音与文字的世界里,与你奔赴山海。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