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13岁的小外甥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去看心心念念的相声曲艺晚会了。原来,他临出门时发现,价值168元的门票搞丢了,要想去听相声,还得再花168元买门票。

“为什么丢的不是蛋糕券呢?这样就不会影响听相声了。”懊恼之余,小外甥喃喃自语。那日,刚得了零花钱的小外甥买了相同价值的相声曲艺晚会票和蛋糕券。

丢了蛋糕券不影响听相声,可丢了相声票就不能再去听相声了,这是小外甥的决定。如果换做是你,会如何选择?有趣的是,笔者问了身边好多朋友,绝大多数人的决定和小外甥一样。

仔细想想,这个决定有道理,但一点都“不经济”。无论丢掉的是蛋糕券还是相声票,总归是丢了价值168元的东西,从金额上看,二者没有差异。为什么人们会这样选择?其实,这是心理账户在作怪。

心理账户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人心里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另一个是心理账户。在心理账户里,人们往往会对不同来源、不同时间的收入采取不同的态度。

小外甥之所以做出“艰难的决定”,原因就在于,在他看来,蛋糕券、相声票应该归到不同的账户中,丢了蛋糕券不会影响“听相声账户”的预算和开销。但丢了相声票就不一样了,票丢了需要再买,两笔开销归同一个账户,看上去就好像要花336元听一场相声了,当然不划算。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无意识中把各种收入归类到不同账户。比如,把工资归到日积月累得来的“勤劳所得”账户,作为固定储蓄;把奖金、年终奖放到“福利”账户,用于日常开销或买保险;偶尔炒个股、买点彩票,赚来的外快归到“天上掉馅饼”账户,用于人情往来或旅游娱乐。由于事先有规划,一般不会产生挪用的想法。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账户归类”,它可以影响人的消费心理。同样是一笔钱,薪酬挣来的,还是“意外所得”,人们的处置方法可能截然不同。

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赌徒或小偷得到“不义之财”,通常会很快挥霍一空,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就连我们常人也会有类似大手大脚的情况,对于一些正常收入之外的“意外之财”花起来毫不心疼,而辛苦上班所得的钱会非常珍惜,花得很仔细。

这种奇妙的心理账户现象也给精明的商家带来了商机。在机场免税店,你买了退税商品,虽然要花很长时间排队去领返还的钱,但你会有一种“意外所得”感,尽管你明明知道这只是一种通过减少税收来刺激消费的方法。减税和退税,都能让消费者省钱,但是在刺激消费上的作用却大不一样。人们总会觉得减收的那部分税金,本来就是自己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力并不是很明显。但是退还税金就不同了,像是一笔“意外之财”,能刺激更多的消费欲望。

张婷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