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警卫旗队”可以在希姆莱的党卫队士官训练中心(Junkerschulen)进行训练,但是迪特里希坚持认为“警卫旗队”的人员应该有自己的训练场地,并最终选择了柏林的利希特菲尔德兵营作为“警卫旗队”的驻地和训练场。在三十年代这座兵营只有一个大门,连接着令人赏心悦目的林荫大道。随着“警卫旗队”的到来,兵营里的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以显示新主人的特殊。原来朴素的兵营正门两侧增加了两座高大的士兵雕像,兵营主楼正面中央顶端安放了一座巨大的雄鹰雕塑,其下方的横额上用显眼的大号字母写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十分醒目。

■柏林的利希特菲尔德兵营正门,从1933年到二战结束,这里一直是“警卫旗队”的大本营。

巨大的长方形校园的四个角分布着四栋宿舍,分别以阿道夫·希特勒、赫尔曼·戈林、霍斯特·威塞尔和兴登堡的名字命名,校园中间分布着教学楼与体育器械。兵营的墙上用银色的北欧古文字和德文写着名言警句,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头像作为装饰在兵营内随处可见,他是希特勒最崇拜的偶像。校园的很多建筑中都有一次可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的食堂。在兵营南边靠近司令部的地方,有一座供“警卫旗队”成员与柏林-利希特菲尔德地区的新教徒做礼拜的小教堂。在教堂入口有四尊普鲁士国王的雕像,他们分别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Fridrich Wilhelm I)、弗里德里希二世(Fricdrich II)、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和威廉一世(Wilhelm I)。“警卫旗队”还使用突击小队(Sturmbann)、突击队(Sturm)和突击大队(Trupp)这些特有名词代替了排、连、营这些军队编制名称。这一切都是用来表示“警卫旗队”作为党卫队的样板部队,什么都是与众不同的。

■利希特菲尔德兵营小教堂入口上方的四尊德意志历代帝王雕像。

作为最接近权力中心的精英单位,“警卫旗队”的成员难免会滋生出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骄横气焰,他们不仅看不起国防军士兵,甚至连其他党卫队特别任务部队也不放在眼里。国防军士兵则嘲笑“警卫旗队”的士兵是“柏油马路士兵”,讽刺他们只会走正步,缺乏基本的军事素养。这点倒是切中要害,无论“警卫旗队”在阅兵场上多风光,始终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他们在兵营大院里弄出的把式顶多是摆摆样子的花拳绣腿。“警卫旗队”士兵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军事训练,离一支真正的战斗部队还差得远呢!“警卫旗队”的指挥官迪特里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位作风豪放的巴伐利亚粗汉虽然深受部下尊敬,但他缺少军事常识,连一个团都指挥不了。一次,上级要求迪特里希对着地图做一次半小时的报告,谈谈地形和用兵,他竟不知从何说起,憋了半天才做了一场让任何一名军人都会耻笑的报告。首领尚且如此,下属就更不用说了。

■在战前,“警卫旗队”经常参加各种检阅活动,疏于训练,军事素质较差,被讥讽为“柏油马路士兵”。

1934年底,希姆莱委托前国防军少将保罗·豪塞尔负责特别任务部队的训练工作,使其成为一支真正的作战部队。豪塞尔在不伦瑞克(Braunschweig)开办了党卫军军官学校,以国防军的训练大纲为基础,培养了一批骨干,并在整个特别任务部队中贯彻纪律观念,开展正规化训练,使党卫队官兵的军事素质大为提高。同时,另一位加入党卫队的前国防军军官菲利克斯·斯坦因纳(Felix Steiner)在“德意志”团进行的训练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斯坦因纳信奉精兵思想,强调部队的高机动性和主动性,并训练每一名士兵都能独立面对战场上的突发情况。

■菲利克斯·斯坦因纳(1896.5.23-1966.5.12),他与保罗·豪塞尔一起为党卫队的军事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警卫旗队”的士兵开始还对斯坦因纳强调的体能训练报以嘲笑,可当他们目睹“德意志”团的士兵全副武装在20分钟内完成3公里越野时,全傻眼了。就在其他特别任务部队开始向野战部队转变的时候,“警卫旗队”仍然忙于各种检阅和警卫任务,疏于训练,平日里四处惹事生非。迪特里希自恃地位特殊,拒绝豪塞尔对“警卫旗队”的训练加以指导。希姆莱也多次劝告“警卫旗队”收敛作风,加强训练,但都毫无效果。直到有一天,迪特里希突然开了窍,同意豪塞尔指导训练,提出“警卫旗队”和其他特别任务部队互换军官,还把部队拉出兵营,在国防军教官的指导下按照陆军训练大纲有板有眼地搞起了训练。这一转变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迪特里希突然发现几乎所有特别任务部队的士兵都瞧不起“警卫旗队”,他们的优越感只是孤芳自赏,其实根本打不了仗。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