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很多地方新冠感染病例数激增,在一片发烧咳嗽中,有一些朋友身上开始起疹子了。
相较于发烧、干咳、乏力等常见症状,新冠引起的皮肤损害不算太常见,但也确实出现在部分感染者身上。甚至对于某些人来说,皮肤损害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唯一症状。
新冠引起的皮疹形态多样
今年5月发表的一项系统研究显示,大约6%的新冠患者会有皮肤症状。其中肢端(手足)、躯干、四肢是最常出现皮肤异常的三个部位,可能无症状,也可能伴随瘙痒、疼痛、灼烧感等。
与新冠相关的皮肤异常,目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麻疹样皮疹
麻疹样皮疹丨参考文献3
麻疹样皮疹算是新冠确诊患者最常见的皮肤症状,常表现为四肢、躯干等部位的红疹、红斑,可伴有瘙痒。麻疹样皮疹可在新冠患者发病时出现,但更多见于病程后期或康复后。
荨麻疹
荨麻疹丨参考文献3
新冠引起的荨麻疹和一般的荨麻疹在临床特征上没啥区别,主要表现为突出皮肤、大小不一、瘙痒的风团。
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105名出现荨麻疹的新冠患者里,有17人(16%)在其他症状出现前,皮肤症状就显现了。
水疱
水疱丨参考文献4
常表现为躯干或全身的小水疱或小脓疱,多分散排布,有时会累积手掌和足底。与水痘相比,它一般没有瘙痒或者很轻。在多项研究中,水疱可出现在其他新冠症状之前。
冻疮样肢端病变(也被称为假性冻疮、COVID趾)
冻疮样肢端病变,有猜想认为是机体抗病毒反应促进了“冷冻纤维蛋白原”产生。丨参考文献4
冻疮样肢端病变主要出现在脚趾、手指等部位,外表和组织病理学都跟普通冻疮相似,但患者可能没有暴露于低温,既往也没有出现过冻疮。
不过,这种冻疮样病变是否真的与新冠病毒有关系,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比如部分反对两者相关的研究者就认为,新冠疫情期间冻疮发病率增加,可能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如隔离、居家工作等)。
血管阻塞性病变
血管阻塞性病变丨参考文献4
新冠感染者出现的血管阻塞性病变有多种类型,如网状紫癜、肢端缺血等。这类皮肤损伤相对严重,可能是全身微血管损伤的标志,因此更常见于中至重度的新冠患者,甚至与入院风险和重症率相关。
除了以上这几种,目前发现的与新冠相关的皮肤异常还包括——口腔皮肤黏膜病变、病毒感染的重新激活(如激活机体内本身存在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皮损)、小血管炎、结节性红斑等。
为何会出现皮疹,目前机制不明
新冠病毒为何会引发皮肤损伤,目前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基础研究去探索。不过,现在有一些关于此类现象的猜想。
比如一种猜想是,皮肤损伤是由病毒本身引起。作为一种复杂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新冠可能影响多个系统,并在不同人身上出现症状的差异。在一些感染者身上,病毒或其产物可能会直接影响皮肤组织,造成损伤。
又比如另外一种猜想是,皮肤损伤是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启动免疫反应,在对抗病毒的同时,一些人的免疫系统紊乱,也会攻击自身的皮肤组织。
此外还有猜想是关于急性炎症及产物、细胞因子风暴等。当然就像前面说的,这些都是猜想。新冠引起的皮疹形态多样、出现时间也有差异,表明其真实机制可能远比上述的复杂。
出现皮疹,如何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新冠引起的皮疹还需要与药物性皮炎(药疹)鉴别。有症状的新冠感染者,经常会根据自身症状使用一些药物,比如有发烧症状的人可能会服用解热镇痛药,担心继发细菌感染的人可能会使用抗菌类药物等。而这些药物都有引发药疹的可能性。不只是常用药物,一些感染者使用的偏方里面,可能也含有引发皮肤损害的成分。
药疹的皮损形态也多种多样,现实中可能会增加鉴别诊断的困难,不过药疹都发生在用药之后,且停用可疑药物后,轻型药疹一般很快就会消退。
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类型:
药疹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依据如下:
*以上信息均出自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药疹基层诊疗指南(2022)》
如果新冠感染期间不幸出现皮肤异常,大家先不用过于担忧。美国皮肤病学会(AAD)指出,新冠病毒引起的皮疹通常会持续2~12天,大多数人8天左右。绝大多数起疹子的新冠感染者,皮肤症状会自愈,因此症状不严重的话可以继续观察,也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对症措施,比如有瘙痒的话服用抗组胺类药物,有冻疮表现加强保温等。
如果发病期间,身上的疹子愈发严重(如受影响部位、皮疹数量等迅速增加;有水肿、疼痛变色等肢端缺血表现等),又或者还伴有其他紧急症状,如高烧持续不退、呼吸困难、胸痛,则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医学帮助。
参考文献
1.
2.Tan SW, Tam YC, Oh CC. Skin manifestations of COVID-19: a worldwide review. JAAD Int. 2021 Mar;2:119-133. doi: 10.1016/j.jdin.2020.12.003. Epub 2020 Dec 16.
3.Zack Holmes, Ashling Courtney, Marc Lincoln, and Richard Weller. Rash morphology as a predictor of COVID‐19 severity: A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COVID‐19. Skin Health Dis. 2022 Sep; 2(3): e120. doi: 10.1002/ski2.120
4.#T1
5.Gisondi P, Di Leo S, Bellinato F, et al. Time of onset of selected skin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21; 11(3):695–705. doi:10.1007/s13555-021-00526-8
6.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药疹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21(9):804-813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