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璋之喜”等九种与喜有关的祝福词语是何意思?到底怎么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字词都蕴含着很深的道理。古人对于文字的考究,要超越今人很多。尤其是在那个以“礼仪”为治国之邦的商周时期,更是将礼仪文化发展到了极致。并衍生出很多美好的祝福词,散见于《诗经》等作品。
弄璋之喜
“弄璋之喜”出自于《诗经·小雅·斯干》:原文说“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所谓璋就是玉器,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孔子也说君子如玉,用玉来象征男人的品格。
翻译过来就是“让他睡到大床上,让他穿那漂亮衣裳,拿出精美的玉圭给他玩耍,你看他的哭声是多么嘹亮,将来定会大红蔽膝穿身上,成为我周室的君主或侯王!”意思是说,如果家里生了男孩子就把玉璋给他,希望他将来能够有玉一样的品质,后来也代指恭贺人家家里生了男孩。
古人认为,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
大意是说,玉有五种品德:它的样子柔润有光泽而又温和,这好比人具有“仁”的品质;玉的纹理,从外往里看,看得一清二楚,这好比人的“义”;玉的声音舒缓悠扬,传至远方,这好比人的“智”;它决不弯曲,宁可折断,好比人的“勇”;玉虽然有棱有角,但它不会使人受伤,这好比人的洁行。
所以,人们往往把玉的品德,比作是君子。而君子是什么意思呢?最初是指君之子,就是国君的儿子。注意,君子不是女孩,而是男孩。后来君子转化成有道德的人。
弄瓦之喜
“弄瓦之喜”也出自《诗经·小雅·斯干》:“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翻译过来就是“让她睡到宫殿屋脚地上边,给她小小的襁褓往身上穿,找来陶制的纺缍让她把玩,但愿她不招是惹非不邪僻,每天围着锅台转安排酒饭,知理知法不给父母添麻烦!”这就是弄瓦之喜的来历。
所谓瓦就是一个陶土制作的纺车轴,因为她长大了要纺线。这也符合了古时候“男耕女织”的家庭理念。
璋为礼器,瓦为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也完全不一样。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凸显了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即使早在《诗经》时代,重男轻女也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文定之喜
古时候结婚体系,常常分为提亲、定亲、成亲三个环节。“文定之喜”就是定亲的祝福。
古时候,社会观念比较落后,女孩子常常不抛头露面,居于深闺。等到长大后,往往要通过红娘牵线,走“提亲”的环节才能出嫁。
提亲后,就是定亲环节。定亲的时候,男方会将准备好的聘礼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收到后会回礼。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
那时候有一种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这就是“文定之喜”的由来。
于归之喜
于归之喜是指古代女子的出嫁。因为古人认为:女子嫁到丈夫的家中,才算是真正的回了家,所以于归之喜也被理解为丈夫家是女子的最终归宿。这是古人的一种观念。
于归之喜最早出自《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其中的“之子”,就是指孩子,古代的“子”代称儿女,而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女子出嫁才是真正的回家。
与于归之喜对应的还有于归宴,也就是指结婚当天宴请宾客的这场婚宴。于归宴和出阁宴有着很大的不同,出阁宴一般是指女子在娘家吃的最后一顿饭。
花烛之喜
花烛之喜,古代指的是男子的结婚,和于归之喜是相互对应的。因为古代将新婚的第一夜称之为洞房花烛夜,由此有“花烛之喜”之说。现在“花烛之喜”泛指新婚、结婚大喜。
乔迁之喜
乔迁之喜,这个比较好理解,日常用的也很多。乔迁之喜,最早也是出自于《诗经·小雅·伐木》,“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原意是指鸟离开山谷,搬到了树上。古代是用在祝贺别人升官或者搬家,现代除了这方面的意思,还可以用来祝贺一些商业搬迁,比如迁移办公室等。
弥月之喜
是祝贺孩子满月的祝福词,“弥月”就是满月的意思,也就是婴儿出生后满一个月的日子。
进益之喜
主要是祝贺学业或者仕途上的进步。多用于祝福孩子考上大学或者学业有成。
握珠之喜
主要是庆祝家中新添了人口。另外,还有掌珠之喜则是庆祝生了个女儿。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