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怨止于诚恳
杜骏飞
(谈话录)
对你们所提及的洪水事件,我没有做调研,不能对相关事实作可靠的还原。我无法说明大水到底是怎样的,也无法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水,或为什么会有“温比亚”台风,但在我们的专业视角里,的确应该回答:我们为什么这么晚才知道大水?我相信,以下这些,确是每一个新闻学者所关心的专业问题:在重大民生灾难面前,国家和地方媒体应该做什么?宣传管理部门应该做什么?自媒体平台近来遇到了什么?原因是什么?
观察这类事件的“负面”传播史,我们会发现,在历次灾难面前,国情往往能成为官场挡箭牌,政治“调性”也往往成为官本位因应的理由。面对社会灾害,集权模式有积极的一面,譬如全民动员、地方自救,但官僚主义更有消极的一面,譬如宣传上的掩耳盗铃和报喜不报忧。从历史走向看,这些消极面已愈演愈烈,形成了复杂而有风险的管控套路。从地方治理来说,第一个套路是瞒,也就是通过反向压制,阻滞完整的信息通报,达成向上隐瞒,目标是不欲上级注目,逃避行政追责。第二个套路是捂,也就是捂住盖子,不让大众媒体报道,也不让“外界”知道,以免激发舆论,激发民怨,引火烧身。第三个套路是化,譬如施展化整为零、化多为少大法,有时不惜歪曲一些数据、变造一些事实,设置一些不相干的议题,以收文过饰非之功。第四个套路是推,一力强调天灾属性,如渲染自然条件的恶劣,或力陈他者的责任,通过归因于其他部门和其他地方来开脱自身。第五个套路是吹,把原本的悲剧事件化妆为值得歌颂的英雄行为,亦称“丧事喜办”,此举还往往以“正面宣传”名义推出,效果尤其糟糕,一方面引发民间情绪反弹,另一方面错误引导少数干部在虚假宣传里浑水摸鱼,在危机灾难里寻求加官晋爵。这五种套路,往往都需要主流媒体的帮忙,需要主管部门的配合,还需要新闻工厂袭用陈旧的宣传话术。但是,这模式对待灾害信息的一切方式,包括报道中的迟报、不报、误报、反报,包括对待社交媒体的删帖、限流量、设敏感词,效果岂止是不好,简直就是有害,有害于公共利益,有害于社会心态,有害于政府公信力,有害于新闻、宣传和媒体管理。
我们尚不知道,形形色色的洪水事件中的那些民生疾苦,有多少责任属于天灾,多少属于人祸。但是我们大致可以断言,阻碍公众了解灾难真相、阻碍社会关怀和救助灾民、阻碍广大受众信赖国家体制,以至于将自然灾害转化为政治危机的行为,都属于人祸。把天灾转化为人祸,不是在帮国家的忙,不是在帮地方的忙,甚至也不是在帮自己的忙。这种维稳思维里的颟顸守旧,与其说是宣传的低级错误,不如说是国家政治的高级黑。我听说,全国各地都在召唤舆论监督,尤其是山东,是这轮主动要求舆论监督之先发声者。我希望这些召唤和先声,是真诚、可信、有所担当的追求,我也希望,在下一次洪水来临之前,这些部门能懂得自己对国家正义负有责任,为此能改进观念,懂得积极作为,而不是面对汹涌民意时只会萧规曹随,写写官样文章。
如今,网络上风起云涌、很不安宁,各种怨恨也在日积月累,这些都是危险的社会信号。我曾在课上提及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Max Sheller)的“怨恨理论”。他认为,“怨恨是一种有明确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这种强抑的‘隐忍’力通过系统训练而形成。”2003年非典危机爆发时,我倡导过这样的新闻理念:流言止于公开,今天,面对洪水危机和社会怨恨,我想说的则是:民怨止于诚恳。
【通知】杜课小助手之前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很多粉丝未能及时进群,现在异常已修复。请想进群的粉丝重新扫码添加小助手。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最后一个士大夫|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
视频:
文字:|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