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换风衣,脚踝再次露面,公园遛弯的人越来越多,春天的味道可是越来越浓咯。
迎接新一年四季轮回的开始,诶,怎么感觉一年过得比一年快?
越长大越觉得时间流逝得快?
其实这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
有研究组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了两组年龄差异很大的人,让他们分别预估1分钟的时长,来比较不同年纪对时间的感知程度。
实验中,青年组普遍估算得比较精准,1分2秒至1分5秒,相差甚微。而老年组的预估结果却让他们自己都很吃惊。
最为接近的是1分17秒,甚至有人在“感觉到一分钟了”喊停的时候,秒表显示1分47秒,时长接近两倍。
这个实验也在世界多个地方进行,表明的结果却很一致: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力越来越迟钝,时间在我们的世界里越走越快。
科学解释说,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机能随着变老而下降,神经元传导信号的速度也会随之减缓。
如果把神经元的传导速度想象成我们身体里一个内置的钟表,当内置钟表走得速度变慢了,就意味着我们身体以外的一切,包括外部恒定而客观的时间,都在我们的感受下变快了。
对于年长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时间流逝的话题,心理学家克劳迪娅·哈蒙德也曾提出自己的理论。
他认为,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力,与自身吸收、处理和储存的信息量关系密切。
在我们小的时候,对世界的一切未知都充满了好奇,大脑会花费很大精力面对各种新奇的信息。而得到越多的信息,这段时间在脑中留存的记忆就会越多,我们也就越会觉得时间过得漫长。
而随着长大,工作、生活开始重复,我们经历新事物的次数寥寥可数,信息“延长”时间的效果也就不断削弱了。
所以,如果你想减缓时间的流逝感,探索未知、体验新鲜事物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当然此外,以往的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不少可以让你的时间走得更“慢”的方式,其中还有很多与我们倡导关注的“情绪”有关。
比如你可以主动寻求“恐惧”——
研究表明,恐惧的情绪会延长我们对于时间的观念。无论是跳伞还是蹦极,参与者都认为刚刚经历的时间比实际要长得多;如果你特别怕蛇,让你盯着蛇看上30秒,也一定会觉得这段时间怎么比3分钟还长。
你也可以主动陷入“无聊”——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饶有兴趣的一篇人物传记,细细咂摸,半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而面对一本出于工作目的才翻开的书,怎么5分钟才看这么几行?
或者对某事生发“渴望”——
就像我们平时等公交或者等餐排队、没有别的关注点、手机app都刷了个遍的时候,会更清晰地感受到时间被延长。
但你一定也发现,这些让时间“变慢”的方式,并不会在那个当下带给我们快乐。
而真正能让我们感到快乐、投入而聚精会神的,无论是看一部喜欢的电影还是度假,时间总会转瞬即逝,甚至不会让我们清晰感受到它的存在。
比起想办法减缓时间流逝,让这场拦不住的流逝变得唯美而有价值,才更值得我们的关注吧。
电影《四个春天》里,记录了一对老夫妻的暮年生活。
在种菜、缝补自给自足的基本生活外,他们弹琴唱小调,上山采撷春天,走在空谷中放歌,偶尔弄点新鲜玩意养起蜜蜂;学着用电脑剪辑音乐,使智能手机尝试和孩子语音;
在每个冬天,灌满腊肠、晾晒腊肉等孩子们回来过年;即使知道过些时日燕子就会飞走,还是会在每年春天满心欢喜地期盼它们回巢……
四个春天(四年)在电影里100分钟就过完了,但他们就用着自己的温柔,面对着几十年来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变迁。
“时间流逝”这个词,也让行走君想起另一群老人。
在北京菖蒲河公园,有一群孤独的老人,寻找着自己晚年的陪伴。其中很多是在年轻时没有体会到真爱滋味或者家庭过早破碎的人。
也许还有十年,也许二十年,他们希望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努力把孤独的日子过得热闹一些。
(原文→)
今天文章的标题,来自北岛的一首诗:
生活是一次机会,仅仅一次,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老去。
去做那些我们真正喜欢的事,时间过得飞快就让它飞快吧。
因为那些飞快过去的时间,才是最幸福的、值得我们百般回味的时光。
希望我们老的时候也能像演员树木希林一样,对自己脸上的皱纹视若珍宝。
因为那里,藏着你走过的人生。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