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同庆 盛世中华

举国上下_举国上下的举_举国上下是不是成语

今天是祖国74岁的生日,在这举国欢庆的大好日子,愿大家都能在盛世中绽放自己的才华!

国庆一词很早就有出现,西晋文学家陆机《五等论》一文中就写到,“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不过此时的“国庆”指的是国家喜庆的事,而不是现在意义的国庆,专指国家诞生的纪念日。

要说古代国家最喜庆的事,一般来说就是皇帝的生日了,但是在更早的中国传统文化里,生日一开始也并不是用来庆祝的日子,直到魏晋之后,受到佛教广泛传播影响,生日的概念渐渐变成了值得庆祝的日子。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原及江南地区就多了很多佛教庆祝节日,而这些节日其实就是各个佛和菩萨的诞辰日,比如佛教里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是庆祝释迦牟尼诞辰的日子,要举行浴佛活动。随着这些庆祝节日举行活动越来越多,民间陆陆续续有了在生日这一天庆祝的说法。

举国上下是不是成语_举国上下_举国上下的举

到了盛唐,唐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取“千秋万岁”之意,这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真正的“国庆”了。关于千秋节的记载,按照当时宰相张说的《请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记述,这一天除了朝臣有三天休假,所有大唐百姓都要摆宴同乐。

后世虽朝代更迭,皇帝不断更换,但是把皇帝生日作为“国庆日”的传统却从唐玄宗后保留下来,民间一般称为圣节、圣旦或者圣诞节,但是当朝皇帝会专门取一个名字,生怕跟前面的皇帝撞了名。比如唐肃宗的“地平节”,唐文宗的“庆成节”,唐宣宗的“寿昌节”,宋太祖的“长春节”,宋太宗的“寿宁节”,宋真宗的“承天节”,宋仁宗的“乾元节”,宋徽宗的“天宁节”等。

到了明清,虽然还延续庆祝的习俗,但节日的名称则统一成了“万寿节”,寓意“万寿无疆”。清朝的“万寿节”是历代“国庆”中最为繁盛的,这一天的场面相当宏大,也更加与民同乐,还会推出不少普惠措施,比如大赦天下、减免税赋等。

举国上下是不是成语_举国上下_举国上下的举

最为出名的“万寿节”出现在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期间。康熙六十大寿时首开“千叟宴”,宴请超过65岁的满汉文武大臣1020人,宴会的餐桌从西直门排到畅春园。乾隆更加奢华,他在85岁寿宴时,从全国各地请来了60岁以上的老人5900多人,其中100岁以上的老人通通奖赏六品顶戴,90岁以上的老人奖赏七品顶戴。

到了近代,第一次出现“国庆”这个词语要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许广平在给鲁迅的信中这样写到:“南方‘双十节’很热闹,家家放鞭炮,工会讲演,宣传革命,舞狮子,敲锣鼓,随处皆是”。为了纪念辛亥年的武昌起义,许广平提议设立一个全民共欢的节日,于是就有了“国庆”这样一个仪式感的节日。然而那个年代时局混乱,每次庆祝时候唯有南方算热闹一些,北方仅仅以门上插国旗度过一个平淡周末,实在是算不上“举国欢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个划时代意义的国庆。时任政协委员、民进首席代表马叙伦先生,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托人带话,马叙伦先生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这项建议在会议上被采纳,后由毛泽东主席做一提议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择施行。

举国上下是不是成语_举国上下_举国上下的举

从古代为天子庆生,到民国时期为了纪念起义,继而到我们当下耳熟能详的国庆节日,中华民族经历了由“为君主庆”到“为人民庆”的伟大转变,这种转变在形式上看似平淡无奇,但在内核和本质上却有着重大愿意,代表着我们离真正的“大同”更近一步。

在这样一个伟大盛世的国之庆典、民之盛节,我们应该继承先贤的经典智慧,与祖国同乐同进,自发地凝结出民族自豪感。愿祖国更加强大,愿大家生活更加美好!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