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言清节,深得范仲淹赏识
张伯玉(1003年-约1068年),字公达,福建建安(今建瓯市)人。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
庆历元年(1041年),张伯玉到吴郡(今江苏苏州)郡学担任教授,后又以秘书丞(五品寄禄官)知并州太谷县(今山西境内)。任内,他勤政爱民,广兴水利,农业因而丰收。
在知太谷县时,张伯玉深得范仲淹赏识。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推荐他应“贤良方正”的制科考试。举词中,范仲淹写道:
张某天赋才敏,学穷阃奥,善言皇王之治,博达古今之宜。素蕴甚充,清节自处,堪充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范仲淹的推荐得到批准。张伯玉应诏前往京师,参加朝廷考试。临行前,范仲淹作《上都行送张伯玉》,其中写道:
上都有圣人,日月一以新。
晔晔天下才,西才尧舜宾。
……
南山张公子,气象清且淳。
怀有绮绣文,朝无瓜瓞新。
寸心如铁石,不羞贱与贫。
……
庆历六年,张伯玉不负范仲淹期望,顺利通过考试。
皇祐元年(1049年),张伯玉任侍御史。当时,陈执中为宰相,张伯玉直言:“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因此得罪了张执中,离开京城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
宋仁宗很器重张伯玉,对他的离朝感到惋惜。伯玉离京前,仁宗令宦官向他秘密传达旨意:“闻卿病,无虑,朕当为卿治装。”第二天,宫中向三司传旨,皇帝赐张伯玉钱五万。
在那之后,张伯玉又先后在太平州、严州、越州、福州等地为官。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时,他大力兴办学校,培养当地人才,深受欢迎。
博识善诗,号曰“张百篇”
张伯玉学而博识,嗜酒善诗,有诗集《蓬莱诗》二卷行世。
对他的诗歌,《墨客挥犀》卷四评论道:“张端公(按:端公乃侍御史之俗称,张伯玉曾任此职)伯玉大科(即制科)成名,篇什豪迈,尤为清脱。”
张伯玉写得最好的,是怀古、咏史类的诗。早年通判并州时所作的《游叔虞祠》,就是其中的代表:
庙中桐叶手中文,闲读高碑拂素尘。
异陇归禾曾是主,徒林射兕独留神。
关河莫问周秦事,花木谁分汉魏春。
惟有门前旧溪水,秋风幽咽送行人。
中制科后,张伯玉意气风发,南下经过姑孰(今安徽当涂)时,散步泉石间,其中的明月泉清澈见底,张伯玉便对众人说:“李白不题此泉,大约留以待我。”于是挥笔作诗:
至今千丈松,扰伴数岩雪。
不见纤尘飞,寒泉皓明月。
知越州时,张伯玉特别喜欢时任州守所建的蓬莱阁,经常在那里饮酒作诗。他的《蓬莱阁醉归》写道:
蓬莱阁上醉归时,犹索芳樽步步随。
啼鸟似来留翠佩,旁人笑为整花枝。
腰閒半亸黄金印,头上斜欹白接䍦。
拍手向他宾从道,使君未老莫扶持。
北宋末蔡絛《铁围山丛谈》这样记载张伯玉:“名重当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言一饮酒百杯,一扫诗百篇故也。”
有士子闻其名,颇不以为然,便持书去见张伯玉,想与他比一比。张伯玉高兴地说:“君果多闻邪,又能敌吾饮,吾老矣,久无对;不意君之肯辱吾也。”便命人备酒。
不一会,士子不胜酒力,推辞不能再饮。张伯玉却站起来连饮数十杯,指着房中的四柜书道:“吾室中仅四柜书,任抽取何册,举某句,当为子接续诵之。”
读书人从柜子中取出一本《仪礼》,伯玉立刻背诵如流。此时读书人已完全心服,下拜道:“端公真奇人也。”
在任3年,发动近20万户福州市民种榕树
宋治平二年(1065年),62岁的张伯玉来到福州。
当时福州正值夏天,酷暑难耐,中暑生病的人很多。同时,街道少有绿茵,河堤、官署绿化薄弱。
经过调查,张伯玉发动19.7万余户福州市民“编户植榕”:全城每家每户都要植榕树,种活一棵,赏银一钱;不种者或毁树者相应罚款,情节严重者施于法典,予以拘役。
他把重点放在通衢绿化遮阴上,河堤、官署多植之,并自己率先在衙门前左右各种了一棵,还要求地方官员带头多种。
自那以后,福州植榕的传统便流传了下来。张伯玉离任后,下一任福州太守程师孟又栽新榕万余株,并写诗盛赞张伯玉:
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犹栽木万株。
试问郡人来往处,不知曾忆使君无?
据清代福州人林枫《榕城考古略》记载:“福州旧产榕,故有榕城之称。宋英宗治平中张伯玉守福州,编户植榕。熙宁以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
百年后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彼时的福州知州李拔,在福州府衙署的榕荫堂,写下一篇《榕荫堂跋》:
福州后堂,有古榕覆庇其上,若大盖然。蔽日迎风,夏日坐啸,受荫良多。予惟榕之为木,大而无用。然枝叶婆娑,犹荫十亩。况人为物灵,遭时得志,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倘游其宇者,不能蔽夏日而暄冬日,则所伤众矣,岂榕之不若也哉。因揭之于堂以自勉。
如今,为了纪念张伯玉,在闽江公园的西河园,竖立着一座“张伯玉植榕”的塑像:榕树下,张伯玉左手托榕,右手扶锄,昂首望天。
“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或许是对张伯玉最好的诠释。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