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投稿
关角往事 生命禁区过关斩将(之十一)
铁十师 左西宁
第十一关、物资奇缺的生活关
一一官兵一致同甘苦、铁兵理想高于天
"吃饭了没有?",这句普通的问候语,至今已经不见踪迹。但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它是生人、熟人之间见面的必用语言。习惯成自然,有人竟然在厕所碰面时还用此语,被传为了笑谈。可见吃饭当时在人们生活中的份量。
青藏高原的生活物资极度贫乏。虽然享受着总后勤部直供的特殊待遇,每日的生活标准也由原来的0.47元提高到了一元以上,在当时的确算得上高标准了,但采购困难,拿钱都买不到东西,最近也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西宁、兰州、张掖等地,远则要去全国各地采购。
当时部队也和全国人民一样,主食供应中都配有30%左右的杂粮。而高原铁道兵由总后勤部供应时,则把大米列为了杂粮,从而大大地满足了南方兵的生活需求,这也是对青藏铁路建设者们的最大支持和关怀。
在副食供应上,许多困难是较难克服的。尤其是到了冬天,天气极寒,运输困难,很难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更是梦中神果。有时年底各级领导派慰问团前来慰问,带来的苹果送到连队时已经成了冰疙瘩。
主食供应刚上场时主要以大米,黄豆为主。有时黄豆还可以当副食使用,即煮熟加盐巴当下饭菜。
部队刚上场时面粉不是很多,北方喜欢吃面食的人很不习惯。因为刚上高原没有高压锅,面食很难做熟。开水只能烧到八十度,做的面条像糨糊,蒸的馒头发粘、夹生,像一堆烂泥吧,有人戏称为“牛粪饼”。
副食主要有三大类:罐装(大肉罐头、鸡蛋粉等),冷冻(冻白菜、冻猪肉等),压缩菜(脱水的白菜、萝卜干等)。
后来各连队开挖了地下菜窖,冬天能够储存一批土豆、白菜、萝卜等,还是解决了不少问题。
上顿下顿就是那几种菜,品种单一,长期如此,任何人都难以接受,现在人们更是无法想象的。
艰苦的生活,供应的短缺,也发生了不少奇闻趣事,以及官兵友爱、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动人故事,其中几件事至今令人难忘。
1、毒蘑菇事件
单一的副食品种,促使许多人在山上和草原乱找食材,甚至发生了危险。
关角隧道洞口抢救站的医生们,基本上都是从西安等大城市抽调来的医护专家,他们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強。
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条件优喔的大城市,很难适应关角地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所以经常到山上去采蘑菇、挖野菜等改善生活。
有一次,他们采到蘑菇并加工食用后,可能是其中混进了毒菇,竟然发生了集体中毒事件,上吐下泻,卧床不起。但也多亏他们都是医生,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可能每个人食用的量也不是很大,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当时多亏隧道内外也基本平安,所以抢救站的工作也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
但事后竟然有人开玩笑式的调侃他们:
"抢救站,倒霉蛋,
乱吃蘑菇遭了难,
谁来抢救抢救站,
抢救站要靠边站"。
当然,说这种风凉话的人也受到了大家的谴责。医生们确实都非常辛苦,伤病员多,工作量大,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有时连吃饭都顾不上,当时他们和我们师团工作组的十多人同在一个灶上吃饭,经常误点,经常留饭。为补充营养,采点蘑菇改善伙食,谁知道事与愿违,不幸中招,遭人误解,十分委屈。
但从此以后,部队也严令禁止上山采蘑菇以及食用草原上不知名的动植物,以杜绝此类意外事件的再次发生。
2、鱼汤中的塑料勺子
由于部队吃一次鱼十分不容易(青海湖的湟鱼除外,因为大家都感到不好吃)。记得有一次上级供应了一批带鱼,由灶上做好后分给了各班。南方兵欣喜若狂,一扫而光,而北方兵好多不会吃鱼,就让给了他们。
广东籍的一位林老兵,舍不得全部吃完还留到了第二天,谁知在炉子上用饭盒加热的时候,一不小心把一个塑料勺子忘记拿出来,使其溶化在了鱼里面,但他始终舍不得倒掉,最后连鱼带汤全部吃了下去。大家还开玩笑的说"你要小心拉出勺子,捡回来洗洗再用,不然太可惜了"。引起了大家的阵阵欢笑。可见当时的一碗鱼汤是何等的宝贵呀。
3、令人毛骨悚然的"三吱菜"
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广东兵生吃麻雀一事。
青藏铁路刚刚复工,已经施工的路基边坡上有很多麻雀窝,有几个广东兵把窝内的小麻雀抓了回来,大约有十多只,红红的还没有长毛,他们还通知广东的老乡们都过来,我们都以为他们要闹什么玩,谁知道老乡们来了以后,拿出碗筷,倒上酱醋调料,夹起活麻雀蘸蘸就吃。此举动顿时令人汗毛倒竖,头皮发麻,惨不忍睹,一个甘肃兵吓得脸色发白,呕吐不止。
几个广东兵都说这算什么,最好吃的要数"三吱菜",即还没有长毛的小老鼠,筷子一夹"吱",调料一蘸"吱",口里一放"吱",那才是最好吃的美食。几个北方兵捂着耳朵,吓得连听都不敢听。
那时候我们才知道广东人蛇、猫、鼠、猴⋯⋯什么都敢吃,后来到广东也看到了蛇王满有名的"龙虎斗"(蛇和猫)可是一道名贵的菜肴。
后来部队有人打趣的说,广东人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全部都吃,水里游的除了轮船军舰全部都吃,地上跑的两条腿、四条腿的除了桌椅板凳全部都吃。
事实证明南方人都是美食家,都是吃货,他们最会生活,最会享受。而北方人除了在面食上有强项外,副食的制作以及煎、炸、烤、炒、煮、涮⋯⋯等,样样都不如南方人。即使会做,大鱼大肉也是胃口也不服,而油泼辣子裤带面则是最好的美食。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什么最爱国,实际上胃是最爱国的,再好的洋面包都不如家乡的粗茶淡饭。无论你走到任何地方,喜欢吃什么饭,基本上可以知道你是那里人。"胃最爱国"也成了实实在在的名言。
4、捞干饭的密诀
生活中还有一些十分有趣的事情也值得一提,比如南方人喜欢吃大米,稀饭中的大米都要想办法捞干的,往往技术高的就能捞到,技术差的越搅越急,效果不佳,总是稀的。
为此他们还总结出了捞干饭的秘诀口歌:
"勺拿手里、靠边插底。
慢慢等待,屏住呼吸。
不能着急,轻捞慢起。
倒在碗里、皆大欢喜"。
此口歌适应于在任何稀汤中捞取干食。
这些事情,在已经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今天,看起来都是不可思议的,没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也是不可能理解的,在今天看来全部都是笑话,但在当年却都是实情。
另据老兵们讲,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部队也有吃不饱的现象,吃饭时每人基本上可以吃上一碗,但有人摸出了规律,先打半碗,快速吃完后再盛一满碗,这样就能够吃到一碗半。但风险就是,有可能在吃完半碗后,盆里、锅里已经空空如也,所以今天这顿饭就肯定要饿肚子了。据说这也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5、喜忧参半的饺子晏
另外还有过年过节的包饺子活动,更是令人又喜又忧。
喜的是终于可以改善伙食,饱口福、打牙祭了。虽然饺子馅多为冻肉白菜的,但也可以开开荤、解解馋,尤其是北方人,高兴的好像过年似的。
忧的是每包一次饺子都要从早忙到晚,甚至始终吃不饱,很不过瘾。吃的人多,会包的人少。比如我们技术组二十多人,全是大老爷们,基本都是知识分子或者南方人,他们当中能够和馅、杆皮和包的人极少,不少人的任务干脆就是陪着干活的人吹吹牛,聊聊天。
对技术组的吃饺子,大家总结为"三慢三快"。即准备慢,包的慢,熟的慢。剁肉、和馅太难太慢,费工费时,待费好大的劲包好后,有时炉火又不旺,半天烧不开水,等的人心焦。小小的高压锅每煮熟一锅每人平均仅有三、四个,因此出现了跑的快、抢的快、吃的快。
为了防止吃多吃少的不公平,大家决定毎锅每人只准少吃几个,人人有份,所以造成了吃的少、拖时长,前边吃后边饿,整天都在吃,整天都在饿的现象,不解谗、不痛快、不过瘾。
有些人选择了宁可不吃,也不受罪,干脆到炊事班要几个剩馒头凑和。
但是这样的场合,大家还是十分期盼和开心的,忙忙活活,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值得怀念。
6、打猎和捕鱼的"罪过"
为了改善伙食,当时有人还经常进山打猎,猎杀的基本都是野黄羊,有时还能打到野兔等其它小动物。
由于山高路远,缺氧气短,即便有时能够顺利打到猎物,但如果能够搬回来,也确实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人都要累的半死。
也有人开着汽车去打猎,但碰到黄羊的机会却是很不容易,汽车能去的地方黄羊极少,也可能是它们听到响声早已跑的不知去向。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够遇到一大群黄羊,随便开枪都能打到几只,但此动物似有灵性,十分顽强,始终不倒。你顺着血迹追几十里都难以追上,即使很近,看到也很难抓到,有人戏称这才是真正的"望羊兴叹"。
有一位排长,打猎时累晕在山中,多亏被当地藏民搭救,才死里逃生。
还有一位战士,打猎时竟然误伤了当地的一位老乡,还辩称自己以为是黄羊。多亏人家伤势不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部队也给予了他严励的处分。战士们还挖苦说:"他打猎从来都没有打到过,怎么打人倒是一打一个准呀,真是太神了"!
另外还有青海湖的湟鱼,每到繁殖季节,成片成群的从青海湖逆流而上去产卵,密密麻麻,十分壮观,我们在天竣县附近的布哈河边随便用手都能抓到。
尤其是到了星期天,观赏和捞鱼的人特别多,十分热闹,广东兵用排球网捕捞,一会儿就半汽车。
当时北方人基本上都不喜欢吃鱼,而南方人用火炉烤,晒鱼干,变着花样吃,但是由于量大,变质发臭的很多。所以,湟鱼慢慢地被人冷落,结果浪费了不少,十分可惜。
当时由于人人都没有环保意识,更不知道稀有的动植物需要保护,师、团虽然都禁止打猎、捕鱼,但并不十分严格,禁止的原因还主要是,害怕其它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在的黄羊、湟鱼都成了重点保护动物,堪称国宝,十分珍贵。
如若再象当年那样乱打乱捕,人人都会把牢底坐穿的。
7、天竣县的屠宰场
每年的秋末冬初,天气由暖变凉,青绿的草原也逐渐变的枯黄,牛羊也都长的膘肥体壮,这也就预示着草原上的牛羊到了宰杀的季节。
天竣县的屠宰场,平时冷冷清清,但此时却变成了一个紧张、壮观、繁忙和热闹的地方。
成群结队的牛羊在此集中,看热闹的人们也络绎不绝,有时令人心惊胆战,有时令人赞叹不已。杀羊倒也罢了,但杀牛的场面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身材厐大的青海牦牛,气势汹汹,力大无比,但在熟练的屠夫手中,如同玩偶,任由摆布。
只见他抓住牛角,用力一扭牛头,手起刀落,割断牛喉,牛即刻倒地,挣扎片刻,一命呜呼。
杀牛者只负责杀,剥皮者只管剥皮,赶牛者不停地赶,分工合作,紧张有序。
有时候满地都是死牛,十分血腥。由于当时杀牛时不知道取牛血,因此血流满地,十分恐怖。
记得当时牛羊的蹄头下水等,都十分便宜,部队的随军家属都可以随意购买,但由于收拾起来十分麻烦,还需要用大量的清水来清洗,所以购买的人也很少,只有勤快的人才去购买。据说有时不要钱都没人要。
各连队的集体大灶,在此时都喜欢买来较多的牛羊肉改善生活,但也是很少购买头蹄下水,主要原因还是不好收拾,不会做,实在太麻烦。
如今各种动物的内脏变得比肉还要昂贵,做法和味道也越来越好,可惜当时为什么就没有发现,不知白白的扔掉了那么多的好东西。
8、爱兵帮困的一件事
虽然部队生活很苦,但主食吃饱已经不是问题,比起有些地方巳经很好了。记得当时营部有一位北方兵,其家乡地处荒避山沟,家中特别贫穷。有一年他休假前夕,每一次吃完饭都要偷偷多带两个馒头回来,切成片后放在人们看不到的房顶,希望能够晒成馍干,以便休假时带回,因为这样的白馍在他的家乡都是奢侈品。
当领导知道这些情况后,给他低价出售了几十斤大米,让他带回。他也十分感动,各方面表现突出,成为了一个优秀兵。
后来,部队在节余的情况下,适当价拨给家中有困难的干部战士米、面、油、服装等物品,解决了不少人的实际困难,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9、张指导员的家晏
官爱兵还有一件事令人难忘。记得一九七八年初,我和财务股的李随志到成都参加会计培训班,正巧碰上六连指导员张世明休假。因工作不同,我们平时也不是很熟悉,但他却热情邀请我俩去他家做客。
到他家后,我们看到他的家十分简陋,茅草泥屋,低矮潮湿,甚至有点寒酸,他说是自己利用休假时间一个人修建的。
但他对我们的热情接待出乎了我们的意料。杀鸡宰鸭,炖煮煎炒,丰盛实恵,令人大饱口福,不亚于中高档饭店的晏会标准。尤其是自制的腊味、苦瓜等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品尝到。
我和李随志,当时都是一个普通士兵,而他已经是一位连级干部,差别巨大,他的热情和善良,令人感动。也体现了当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样的友好与和谐,官兵之间的关系是多么的团结和友爱。
10、戴安全帽的碰头会
在当年,部队的营、连干部,也是十分辛苦的,操心多,干活多,吃饭简单随便,不少人都患有肠胃疾病,二营尉营长的胃病就十分严重,但他每天都要坚持上工地,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们肩上的担子也是十分重的,压力也是极大的。
尤其是坚持每天一大早,要雷打不动的召开由各级干部参加的碰头会。汇报昨天进度,解决出现问题,安排今日工作,制定实施方案。
开会时,人人全幅武装,穿着高统靴,戴着安全帽,背着手电简,穿着施工棉衣。因为开完碰头会后大家都要立即奔赴工地,不能再回宿舍,所以,不少人都来不及吃早饭。
当时有人开玩笑说:
"开碰头会一定要戴上安全帽,不然的话,就会碰的头破血流的"。虽说是玩笑,但实际是为了节约时间。
当年艰苦的生活也养成了老一辈革命军人的崇高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
11、病号饭上论好赖
在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物资缺乏的情况下,有幸能够吃到小高压锅做的面条,再加上猪肉罐头的病号饭,高兴的好象过年似的,所以病号饭是当年最令人们喜爱的美食,无论是南方人或者是北方人无一例外,都十分喜欢,这也是部队对于生病战友们的唯一特殊照顾规定。
由于自己身体平时还算不错,胸闷气短、肠胃不好等属于慢性疾病,所以,那么香的病号饭基本上都没有吃过,即使有时候会严重一点或者有其它小灾小病,基本上扛一扛也就过去了,从来都不好意思吃病号饭。但是有些人总喜欢和医生们搞好关系,经常开个病假条装病,为的是能够过一过吃病号饭的瘾,但是,他们的行为也总是会受到大家的批评和炊事员的不满,有的人甚至挖苦他们脸皮厚,所以,吃不吃病号饭有时还能考验一个人的表现情况。
有一次自己确实患上了重感冒,发烧打针,几天内都没有食欲。在大家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在炊事班的战友给我做了一碗香甜可口的病号饭时,当看到细软的面条里加上猪肉罐头,碗上面还飘着葱末,可能还加上了一点香油,热气腾腾和扑鼻的香味时,顿时令人胃口大开,一大碗很快吃光,身上还出了不少汗,顿觉浑身轻松,病也好像是好了一大半。
病号饭的香味也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当生活变好的时候,再细心加工也好像找不到当时的味道。
有的连排干部利用特权偷吃病号饭、开小灶,是会受到上级的严励批评的。
当时如果有人对自己的领导不满,但又找不到任何错误,其最好的告状理由就是XX人开小灶,搞特殊。此招也确实搞的他们哭笑不得,十分难受。
病号饭甚至成为了当时评判基层干部好坏的一个标准。
我把当年的生活概括为:
大肉冰冻电锯开,
冷水泡发压缩菜。
白菜要用刀斧砍,
黄豆加盐米饭盖。
馒头形似"牛粪饼",
鲜菜远在千里外。
开水仅有八十度,
病号饭上论好赖。
物资奇缺,生活艰苦,但各级领导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开挖菜窖、加大采购,建小作坊、增添设备(压面机、豆浆机等),使广大干部战士度过了生活的难关。
值得赞赏的是四十八团后勤部军需股在伙食管理和大棚种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寒冷缺水的高原上种植出了黄瓜、西红柿、辣椒等新鲜蔬菜,受到了铁道兵党委和领导的高度赞扬,荣立了集体一等功。由于人多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全体人员的需要,但其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l2、苦日子养成的好品质
生活虽苦,但人人都十分节俭,很少有人铺张浪费乱花钱,更没有请客送礼聚餐烧钱的现象。不少人当兵的第一年,每个月9.5元的津贴费(内地仅为6元),还要大部分寄给父母,以䃼贴家用。即使多年后提升干部,每个月78.4元(比内地高35%)的工资,更要养活一大家子人。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一分钱也要掰成两半花"等,虽是当年的豪言壮语,也是当年单位和个人坚持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精打细算过日子的真实写照。
如今日子虽然已经很好,但大肆挥霍,铺张浪费,吃光花净的月光族现象却十分普遍,令人触目惊心,光荣传统何时回归令人心灰意冷。
艰苦的生活,奇缺的物资,可以摧残人的身体,但也可以缎练人的意志。官兵友爱,同甘共苦,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从而创造一切条件而度过难关。铁兵精神感天动地,青藏壮举可歌可泣!
《青藏精神赞》
青藏精神垂千秋,
铁兵壮举耀九洲。
人生无悔战天路,
极限创业苦作舟。
不忘初心争优秀,
牢记使命跟党走。
流血流汗与天斗,
不达目的誓不休。
二0二三年十二月于西安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