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直通非洲”(ID:gh_4e290b842121)、“外交官说事儿”(ID:DiplomatsTalk)、“北京周报”(ID:beijingreview)、新华网、共产党员网等
他一生奉献对非外交工作
在对非外交岗位坚守
耕耘近40年
常驻非洲国家
年逾七旬仍为深化中非合作发挥余热
首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
中非友谊的见证者
“七一勋章”获得者
刘贵今
他积极推动建立中非合作论坛机制
在传承中非友谊
深化中非合作中担当作为
倾情奉献
坚定捍卫我国在非洲利益和国际形象
为促进中非关系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结缘非洲
从1971年参加外交工作,1980年常驻中国驻肯尼亚使馆开始,刘贵今就与非洲结了缘。
几十年来,他没有离开过非洲或对非工作。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过玩笑说:“我这个人呢,是一条道走到‘黑’了。可能是因为一直在黑非洲工作,结果人呢越长越黑。”刘贵今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深深地热爱我脚下这片非洲热土,对非洲充满了特殊的友好感情。”
谈起在非洲大地印象深刻的经历,刘贵今大使回忆起与两任南非领导人接触的往事。
2002年,南非国父曼德拉先生突然提出要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通电话,目的是要劝阻美国放弃侵略伊拉克。刘贵今大使担任了报告和对接的工作,他回忆说,“当时,曼德拉正与西北省省长一起吃午饭,看到我来了,说了一句‘我尊贵的客人来了’,然后就结束吃饭,带着我到小会客室聊天。”安排好之后,曼德拉与江泽民主席通了电话。
通话结束后,曼德拉还留下刘贵今聊了一会儿,讲述了他对中国革命的特殊感情。当时曼德拉在罗本岛监狱坐牢时,用配给的劣质香烟盒的纸头叠成五星红旗的样子,并用非国大党特殊的握手方式庆祝中国国庆。非洲人民对中国的这种感情,在刘贵今看来弥足珍贵。
时任中国驻南非大使刘贵今向南非总统姆贝基递交国书(2001年摄)
刘贵今还提到一件与南非另一任领导人姆贝基的趣事。“2006年,南非总统姆贝基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紧张的日程安排中,姆贝基总统主动提出来要去新华书店买书,这个要求在访问中国的外国领导人中是头一回。很有意思的是,姆贝基总统挑选了包括《儒林外史》在内的十几本书,并在过后的午宴中说明了自己的用意。他认为,要学习中国必须先了解中国,而看西方的著作是了解不了中国的,所以他来中国买了几本书来看以加深对中国的认识。
刘贵今说:“南非的这两代领导人,曼德拉把中国的解放看作对被压迫人民斗争的鼓舞;姆贝基看中国发展是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希望。”正是因为老一代革命家、几代领导人共同培育,共同打造,共同发展,才使得中非友谊如此深入人心。
像兄弟一样帮助苏丹
2007年4月,刘贵今结束了中国驻南非大使的任期回到国内。此时他已经62岁,步入花甲之年。
很快,他又领到一个特殊而艰巨的任务——担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
刘贵今回忆,当时西方媒体借苏丹达尔富尔所谓的“大屠杀”抹黑中国,实际上,西方无限夸大了达尔富尔问题。
刘贵今说,“当时环境下,我有两个重要使命:第一,通过各种方式,让外界了解中国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原则立场;第二,积极进入热点地区,为达尔富尔问题的和平解决进行调解,做出中国的贡献。”
接到任命后两周,刘贵今便到苏丹访问。苏丹外长主动促成刘贵今与刚刚回国的苏丹总统会面,苏丹总统还安排他的专机把刘贵今送到达尔富尔地区。
刘贵今访问达尔富尔难民营
达尔富尔阳光毒辣、风沙肆虐、气候恶劣。刘贵今参观难民营后,还出席了当地上千人参加的群众集会。他在集会上表明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是希望达尔富尔问题和平解决,政府和叛军进行广泛的对话,我们对达尔富尔人民遭受的人道主义灾难深表同情和关切。中国为达尔富尔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包括医疗救护车、农具工具和用于恢复生产的发电机等。”
为调解达尔富尔问题,刘贵今走访苏丹邻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埃及等国,深入了解地缘关系,访问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等区域大国,同时还与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国的代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中国政府的声音和援助得到了苏丹方面的热烈欢迎。
刘贵今就任期间,不仅积极接触苏丹政府,甚至包括苏丹反对派,苏丹政府也主张让他去做叛军的工作,以减少流血、实现和平。
刘贵今访问达尔富尔难民营
刘贵今介绍,“过去只有西方一家的声音,有了中国的声音之后,就有了正义和公正的声音。苏丹方面认为,中国代表摆事实、讲道理,平心静气地与他们交谈,同时不干涉内政,像兄弟一样帮助他们。”
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斡旋下。2011年2月7日,苏丹总统巴希尔正式宣布,承认南苏丹独立公投的结果,南苏丹正式从苏丹独立出去。达尔富尔问题虽然没有彻底解决,但相较于当初,已经有了很大的缓解。
舍“小家”为“大家”
长年在非洲的艰苦环境里工作,让刘贵今积劳成疾。他眼睛高度近视,腰椎动过手术,还患上了糖尿病。然而,他依然机智幽默,言谈间的活力胜似年轻人。
在镜头上,外交官们始终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然而在生活中,他们时时要面对“国家”和“小家”的取舍问题。
1981年,刘贵今和夫人双双前往肯尼亚时,儿子才3岁,只能寄养到上海的亲戚家。此后6年多的时间里,远在千里之外的夫妻俩,只能通过信件、照片和录音带,来排解他们对孩子的牵挂。“等到我们从肯尼亚回来的时候,他已经对我们生疏了。”
为能照顾儿子,刘贵今和夫人决定,两人轮流驻外,他去埃塞俄比亚,夫人就留在国内。直到他去津巴布韦当大使的第一年,夫人亲眼看着儿子走进清华大学建筑系后,才放心地飞到使馆,和丈夫团聚。
尽管夫人在常年的奔波中患上了冠心病,但如果让刘贵今再选择一次,他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非洲”。
在非工作17年,刘贵今整个外交生涯基本上是和非洲连在一起的。中非友谊的深化,中非关系的发展,刘贵今是亲历者、见证者,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推动者。
编辑丨王莺洁
校对丨陈乐艺
校审丨孙小千、鞠静
值班编委丨徐兴邦
点亮“在看”,致敬中非友谊守护人!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