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LE LABO的理解,是由一个个“地点”展开的。从纽约曼哈顿下城区的Nolita到西村,再至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从SOHO的Sant Ambroeus餐厅到怀特街的霓虹灯工作室,再至长岛的野口勇博物馆……在这些地点的交织串连中,有关LE LABO的叙事逐渐完整,它的气息也在纽约的这个春日里愈发浓烈。
LE LABO的第一家门店,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区Nolita的伊丽莎白街233号。
2006年,LE LABO的第一家门店在曼哈顿下城区Nolita的伊丽莎白街233号开业。以此为起点,来自曼哈顿下城区的自由、活力与反叛——有别于精致浮华的另一种纽约精神,从此与之如影随形。
伊丽莎白街233号
乍眼望去,你很难被LE LABO的店铺外观吸引——它们如此和谐地融合在城市的肌理中,像自由低调的爵士乐手,带着无拘无束的勇气,远离聚光灯下的随波逐流,游走在街头巷陌。而走进LE LABO的任意一家店铺,目之所及是萧索的墙壁与剥落的砖块,老旧的家具、货架,还有锈迹斑驳的水槽,似乎正与不起眼的店铺外观一样,散发出一种不加矫饰的慵懒与漫不经心。
仿佛步入一间年久失修的实验室,但在后现代工业风格的颓败中,简约的产品视觉设计又呈现出一种冷静而克制的质感——于是在这一刻,你意识到,一切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上:LE LABO 多伦多门店
中:LE LABO 伦敦伊斯林顿门店
下:LE LABO 洛杉矶威尼斯海滩门店
并不起眼的店铺外观如此和谐地融入城市的肌理之中,这种风格亦延伸至各个城市。
厌倦了大牌香氛的华丽包装与造梦姿态,在LE LABO看来,世间香水众多,却鲜少“拥有灵魂”——因而,手工调制“拥有灵魂”、“蕴含个体情感”的香水成为其多年来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拒绝过量生产与过度包装,空瓶亦可重复灌装——在这一可持续理念的指导下,LE LABO也始终坚持着尊重自然的缓慢步调。
快节奏的消费主义时代催生了汲汲营营、急功近利的都市生活,缓慢与松弛成为了一种难得的奢侈。亨利·大卫·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摹了一种抽离喧嚣的、自由而简朴的生活——那座湖边的小木屋不仅是他的栖身之所,更是精神家园。跟随梭罗“有意识”且“不顺从”的生活哲学,我们不妨也遁入这种宁静而质朴的境地——就像LE LABO对“灵魂”的索求一般,让我们试图于此管窥LE LABO的灵魂。
LE LABO的品牌宣言中写道:“我们相信,是纽约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样子,带着一丝侘寂美学与几行梭罗的诗。”
正如“le labo”一词在法语中有“实验室”之意,对于LE LABO而言,每一家门店也正是一间香氛实验室——在每一次的手工调香中,香氛不再是货架上的现成品,而是一场场浓缩了个体情感与际遇的气味实验。
被LE LABO称为“灵魂伙伴”(souls)的制香师们则是实验的核心——在技艺上,他们精准把控着每一种成分的配比;在情感上,他们体察、感知着每一位宾客的情绪与性格色彩,并将其调配进手里的器皿之中。在LE LABO的纽约西村香氛实验室内,隔着一面玻璃窗,好奇的宾客得以了解每一款香氛最为原初的成分,并亲眼目睹整个制作过程。而后,个性化标签的定制又好比实验过程中的注释与摘要——时间、地点、制香人员,以及来自宾客们的一行寄语,均记录其中,就这样,一瓶独一无二的香氛完成。
一款香氛的手工制作过程。好奇的宾客得以了解每一款香氛最为原初的成分,并亲眼目睹整个制作过程。
香氛旅行装金属管的镌刻定制
LE LABO每款香氛的命名均以一个代表主要香原料的单词与一个代表香原料数量的数字组成,简洁直接。既不指向任何一种情绪,也不引导宾客对此做出任何联想。然而,花果的香甜,木质的清冷,皮革的烟熏,香料的辛辣……在迥异的嗅觉体验中,人们记忆中的某个片段却在不经意间被重新拾起,或真实,或虚幻,在气味的刺激下涌上心间。感官的调动之中,脑海里的意象就此诞生,也成为了每位宾客对眼前香氛的独特注解。
以檀香为主要成分的 檀木33(SANTAL 33,上)与以抹茶为主要成分的 抹茶26(THE MATCHA 26,下)
“我们希望每一位走进店里的宾客都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感受这个过程,感知自我。倘若一时没有挑选出心仪的产品,便可以下次再来,而不是匆忙做出决定。”品牌全球总裁及创意总监Deborah Royer在采访中提到,“慢”是LE LABO一直以来所遵循的节奏,“人”始终是LE LABO关注的核心。
在官方Instagram账号“overheardlelabo”上,来自LE LABO全球各地香氛实验室中宾客们最具趣味的对话被逐一记录下来。“来自我们香氛实验室的对话。用一台老式打字机记录。”账号描述中如是写道。来自老式打印机的字体也是LE LABO的标志性视觉元素之一,那些线条深浅不一的字母带着些许复古而俏皮的残缺感,记录下宾客们与气味相处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大都由作为“灵魂伙伴”的制香师们日复一日收集而来——而正如前文提到的,为一款香氛注入宾客们的个体情感,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多重连结,是LE LABO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
在官方Instagram账号“overheardlelabo”上,来自LE LABO全球各地香氛实验室中宾客们最具趣味的对话被逐一记录下来。
两位品牌创始人对于“不完美”的迷恋,令日本文化中的侘寂(Wabi-Sabi)美学主导着与LE LABO相关的一切创意实践。不难看出,从质朴而克制的产品包装,到店铺室内空间所带有的颓败与残缺感,乃至社交媒体分享中如此统一(甚至带着些执拗)的中性色调,均呈现出一丝物哀的情结,一种朴素而宁静的美。就像傍晚映在墙壁上的最后一缕阳光,伴随这昏黄光晕一并移动着的,是悄然逝去的时间。
清冷的中性色调贯穿了LE LABO的视觉呈现。
19世纪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在《茶之本》一书中将“侘”(び)译为“不完美”(imperfect),指向“外表的残缺”与“无常”;而“寂”(び)在古语中也可写作“锖”,意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旧化”。人们可以将“侘寂”理解为一种朴拙的残缺之美,然而即便是冈仓天心,也认为“侘寂”这个概念是“非理性的,未完成的”——可意会,却难以言传。
在位于纽约西村的LE LABO香氛实验室中,这种美学得到了独特的诠释。由一间老旧的洗衣店改造而来,带有浮雕砖块的残破屋顶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在赤红色与雾霭色油漆的层叠与交错中,成为了整个空间中最抢眼的一幕。
位于纽约西村的LE LABO精品店由一间老旧的洗衣店改造而来。空间内原本破败的肌理中部分被保留下来。
而环顾四周,部分墙壁上白色瓷砖剥落,露出了里层赤裸的红砖,部分斑驳的墙皮则混杂着墙纸的纹路,不禁让人想起侘寂美学大师Axel Vervoordt在威尼斯的那些空间与策展实践——他曾将先锋的抽象、极简主义当代艺术作品与福图尼宫古老而颓败的空间并置,这种“简”与“繁”之间所形成的独特张力,似乎同样得以在LE LABO极简的产品视觉设计与店铺空间之间的对比中看到。
上:由Axel Vervoordt策划的“艺术节拍”(ARTEMPO)展览现场,福图尼宫,威尼斯,2007年©Jean-Pierre Gabriel
下:由Axel Vervoordt与Daniela Ferretti策划的展览“直觉”(Intuition)展览现场,福图尼宫,威尼斯,2017年©Artforum
在LE LABO的布鲁克林威廉斯堡总部办公室内,Axel Vervoordt的作品画册陈列在书柜中的显眼位置,得以看出其美学风格的重要性。而总部办公室所在的红砖小楼,集合店铺、办公室与咖啡店为一体,完美地融合进了威廉斯堡布满涂鸦的社区街角,也与LE LABO所有的视觉输出一样,带着些许清冷的灰褐色滤镜。总部的室内空间耗时两年打造,所有的家具均为定制或是古着,拙朴的布艺、皮革、木材与金属混合,连同红色砖墙一并呈现出一种未经修饰的原生质感,最大限度地映射出品牌所践行的观念与美学。
LE LABO的布鲁克林威廉斯堡总部,集合店铺、办公室与咖啡店为一体。其室内空间耗时两年打造,最大限度地映射出品牌所践行的观念与美学。
由LE LABO Nolita伊丽莎白街233号精品店延伸出的附属空间,位于伊丽莎白街229号,主要呈现新的护肤系列与男士系列产品线。明亮的奶油白色室内空间与隔壁的233号形成一种反差。
在Deborah Royer看来,保留空间的原始状态是“对其历史与过往记忆的一种尊重”,亦契合了LE LABO品牌理念中“缓慢、克制而去矫饰”的精神内核;同时,正如LE LABO对待产品的态度一样——真正的奢侈,往往隐藏在工艺与材质之中,而非外在的浮华表象。而回到“侘寂”的概念——与“物哀”和“幽玄”一并作为日本传统美学的三大关键词,《幽玄·物哀·寂》的作者大西克礼亦曾表示这是一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美感”,是一种需要用心去感知的体验。而这种难以名状的气息,同样能够在深受LE LABO团队喜爱的野口勇博物馆中被体察——无论是野口勇雕塑中粗犷的肌理与原生而有机的形态,还是展厅中自然光线所带来的光影游移,抑或是户外花园中具有日式禅宗园林意味的造景,眼前的一切及其催生的情绪“理直气壮地”发生着,却难以用语言描摹清晰。
位于纽约长岛的野口勇博物馆(Noguchi Museum)
虽然光影的变换昭示着物理时间的前行,但在这样一种幽静祥和的氛围里,人们心中的时间却得以静止,乃至倒流——仿佛天地之间只剩下自我,在这一刻,人们得以与自己躁动的内心或是过往人生的某个片段,进行一场面对面的和谈。
当晌午的阳光从窗外倾泻而入,尘埃在光束中飞舞,原本属于LELABO的清冷滤镜似乎被划破,阵阵暖意从缝隙中透露、弥漫出来,混合着浓郁的咖啡香气,在红砖小楼一层的LE LABO Café中蔓延,并不开阔的空间里充盈着一种丰盛的满足感。
位于LE LABO布鲁克林总部的LE LABO Café
创始人对咖啡的喜爱促成了之后LE LABO与本地咖啡品牌的常年合作,相似的创作理念让志同道合的品牌们并肩前行。坚守素食主义的原则,这里亦只使用有机咖啡豆和植物奶。与本地创意社群的深度连结是LE LABO的重要经营理念之一,而今年,这一脚步也将行至中国内地。
位于纽约怀特街的霓虹灯工作室Let There be Neon
为LA LABO定制了霓虹灯箱logo。
位于纽约SOHO的Sant Ambroeus餐厅也是LE LABO的多年合作伙伴。
Deborah Royer此前并未到访过中国内地,但来自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一度令她着迷。伴随6月LE LABO全球品牌之家中国内地首店在上海新天地屋里厢的开业,她将在这个夏天开启一场中国之旅,而LE LABO与本地创意社群的连结也将在这里落地生长。
LE LABO全球品牌之家中国内地首店,上海新天地屋里厢
店铺所在的这栋位于石库门内的四合院式老宅邸,拥有通透的厢房与幽静的天井,破败的墙纸、裸露的屋脊与古着的家具所传递出的残缺美学,与老上海的里弄气息交织在一起。试香、阅读、办公、聊天、放空,来杯咖啡,或是漫无目的地流连,一切均可在这里发生。或许正如梭罗的湖边小木屋那样,这是逃避浮躁都市生活之外的一处栖息之地,也是属于简单、自由、质朴之生活哲学的一处精神居所。
由曾经的屋里厢博物馆改造而来,整栋建筑拥有通透的厢房与幽静的天井,破败的墙纸、裸露的屋脊与古着的家具所传递出的残缺美学,与老上海的里弄气息交织在一起。
人们总是不知疲倦地用连篇累牍的文字与图片去描绘所见所感,试图捕捉、再现与解读那些稍纵即逝的画面与感官气息。在这一刻,LE LABO品牌宣言中的最后一句话似乎很适用:“And we believe that explanation kills art. Therefore, forget about all of this!”(我们相信,解释会扼杀艺术。因此,忘记这一切吧!)的确,过多的诠释往往扼杀了艺术存在之本意,所以,我们或许应当忘却以上所述的一切,从零开始感受它。消解所有的定义,也正是LE LABO的创作哲学。
摄影:Katie Thompson
部分图片致谢 LE LABO
撰文:夏寒
编排:穆越彪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