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歌辞_陇头是什么意思_陇头

陇头是什么意思_陇头_陇头歌辞

要问随先生初读论语是何感受?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禅诗所述,大概是这个滋味。

经过第一堂课长长的铺垫,这一次,终于推门而入。但进门之前,先生还是不忘叮嘱各位,免冠除帽,端正仪容。

▲ 论语是什么样一部书?

论语不是儒家思想的表述,不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建立,而是仁人君子活生生的呈现。

呈现,撇去造作,直入心性,直入要义。

▲ 以怎样的姿势才能学好《论语》?

学论语不同于学会计学,学营销,学管理。论语,不是“学”这个动词的宾语。所以,

将论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不得要义——反而情味不洽,失其意蕴;

熟读论语,引经据典也未必善学——口耳之学,不入心门;

冷眼旁观,将论语当成评说对象,欲与别家学问一较高下,则离学习更远了。

▲ 学论语的正确姿势?

第一堂课实际上都在摆姿势——正心意。

读《论语》,不是用我们有限的头脑和有限的知识去解释,也不是把论语当成工具,而是怀着敬畏心,从三达德明了儒家正义;以四端之心之儒者气质,时时照耀自己的心灵画像。

然而自我是那么高高在上,自我作为神(点击链接:我帝神君)统据着我们的思想。时不时的,我们又退回到自以为是,退回到傲慢,退回到满心纠结。重回孩童般的简单、质朴,不是易事。但只需那一瞬的体会,个中滋味便再难忘怀。

▲ 跟谁学论语?

先生说:“一道初读论语,不是跟我学。”

读论语,要让孔子说话,让孔子活起来。

先生想方设法把大家往圣人面前拽(同修周建民语)。但甚至,读论语也不是跟孔子学。

“辞达而已矣”。论语不过是指月的手,月亮在哪里?

▲ 月亮在哪里?

古人为己,今人为人。

古今不只是时间概念。任何时代都尊古。古风,古意,追求的是心灵的质朴,干净。

所谓古人,是那些心灵没有受到污染的,安静、简单、质朴的人。

《论语》不过是把梯子,借这把阶梯,我们对自己心灵的后台程序进行雕刻,从日常现实的苟且、纠结中解脱出来。借《论语》,我们要将自己内心的高贵揭发出来,找到独属个人的心灵圣殿,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派春天。那是《论语》所指的月亮!

▲ 经文从耳畔过,你听到了什么?

每读一章,先生先请同修诵读。

话音落下,一个问题又问得大家怔住:

经文从耳畔过,耳朵听到,心到了吗?

在听到这些话语时,脑海中能不能浮现出画面?心灵里能不能呈现话语的真正含义?

这不仅是读经的功夫。

读书著文,听话说话,所有的声音、文字符号都是指月之手,顺着它们,如能身临其境,沐浴于月之光华,这是“心到”。

真意和语言之间不过是“辞达而已矣”。语言只是个标记,刻舟求剑的那个刻痕。它是来帮我们入境的,而且我们却把自己关在门外,在语言的世界里徜徉、徘徊、流浪。

所以,读论语,我们到底学什么呢?——不过是找回一颗心。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格言联璧》讲:“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你看,古人和我们有同样的困惑。

陇头_陇头歌辞_陇头是什么意思

近2小时,进度快的一组也只读了4章。钱穆说“明得一字是一字,明得一句是一句”,我们的学习,就是这样了。

本篇,单说论语开篇三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开篇看似风轻云淡,描述三种心情:悦-乐-不愠。

儒家至圣经典竟然从三种心情入手?论语的微言大义正在于此。

心情、情绪从感受而起,而感受的前端是人的心性。看这些感受的所从出处,能看到心灵的本质和心灵的境界。(点击链接:情绪出现,我看到的是你的心性)

以“学而时习之”为“悦”,

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乐”,

“人不知”而“不愠”。

悦在心,是会心的喜悦;乐见于外,有春风盎然之畅快。由内而外的递进,只看这,圣人气息已扑面而来。

再看所悦所乐之事。

所悦之事并非人生四大喜事,不过是小儿常被叮嘱的“学而时习”!

“学”未必是读书,“习”也未必是实践。任何感悟、突破,所听到的圣律,不断在心灵中回荡,以人生之所有经验和处境予以检点,遂融入心性和骨髓,这便是“习”。先生说,“习”,将对圣义的领悟化为思维的底盘,提升心灵的感受力、领悟力,升级心灵的后台程序,这正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这种合一的喜悦是禅悦,其带来的突破荡涤肺腑,是洗心之悦。

一个乐字,奔放豁达质朴简单。所乐之事:有朋自远方来。这是带着浑身泥土味、人情味和市井炊烟味道的快乐!

古时交通不发达,通讯不发达,有朋自远方来,和朋友接洽的共鸣和畅快,自然如太阳般豪放。

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礼法。地理的距离引申为心灵的距离。下班回家看到孩子的快乐,和朋友喝茶饮酒聊到快意处那种重逢的喜悦,捧起书卷对千年前作者的会心一笑,这些心领神会,莫不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感受。

到哪儿去找君子气象?只要切境当机,只要赤忱!

这些体验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却如此真切,如此澄澈,不亦说乎?不亦乐乎?

再说“人不知而不愠”。

愠,是有所怨尤。别人不是你的知己,对你有所冒犯,他所冒犯的是他心中的你,而非真实的你,有何不愉快可言?

唯小人顾忌“人不知”,君子唯恐“己不达”。

为学,做人,贵在自知。“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钱穆语)

三笔简笔画勾勒出仁人君子的心理状态、心灵属性。三个柱子撑起一台君子大戏,立起来一个活生生的君子模样。

以此画像作对照,你有几分相似?

说完三句,再看全章。

三句“不亦……乎”的句式,透露出一个信息:听众早有共识。和孔子对话的人百分之百认同这件事。这不是说教或者启示,而是孔子和弟子共享大家深有体会的三件事。

想象我们在院子外,偷听到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发现这是一群高人,共有一心共入一境,共享这份愉悦,畅快与豁达。

回到家,那场景在脑畔挥之不去。于是我反复寻找“学而时习”的状态。

我从来都是口耳之学,这儿听来,那儿去卖,只为让听众对我产生好感。顿时羞恶之心生起,对镜中的这张脸产生厌恶。我没有找到学而时习,我找到了羞惭。——正是找到羞惭的这一刹那,我发现我正处在学而时习的状态里。

正如那首禅诗所述: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还到哪里去找春天?春天就在花枝上,就在和煦阳光里,就在轻风拂面中。圣人就在我们心中,佛性就在心中,不假外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此时此刻,内心的愉悦已经悄悄升起。

陇头歌辞_陇头_陇头是什么意思

后记:

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春天,我们只会“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而不曾好好感受春天的风?

从什么时候开始,谈起时光,我们只会“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不记得其间的欢喜和惆怅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文字关在了门外?

这一次,借着《论语》,先生带我们推门而入。

这扇心门,其重无比,又无比轻灵。只需要沉浸其中,唤醒那份感受。

“悦-乐-不愠”,这三个词,不过是一个接引。入得门后,各人有各人的天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你的天地是怎样的?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