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恤_存恤_存恤

存恤_存恤_存恤

本 文 约 6630字

阅 读 需要 18min

刘备到荆州之后,显然引起了当地不小的震动。“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表也就开始对刘备有了疑心,暗暗提防他了。

问题来了,这时归附刘备的荆州豪杰,都是些什么人呢?

看不上刘备的人

东汉末天下动乱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发达地区迅速都卷了进去,换言之,相对落后一点的地方,则暂时有可能置身事外。

东汉时期,荆州地区和上游的益州、下游的扬州一样发展很快,和北方的差距大大缩小,但还远不足以和北方分庭抗礼。具体说,荆州内部的发展水平,也很不均衡。

荆州七郡(有时会再分割出一个章陵郡就是八郡)中:南阳郡地理位置最北,人口最多,经济也最发达;稍南则是江夏郡和南郡,属于次发达地区;南方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开发还不很充分。

天下一乱,南阳郡立刻就被卷了进去,刘表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南阳郡的大部分地区,就已经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

所以刘表的地盘,实际上是以南郡和江夏郡为重心的,因为江夏郡是对抗孙氏集团的前线,所以从经济、文化等角度看,又以南郡更为重要。

次发达地区的大家族,有次发达地区的心态。

第一,他们并不热衷介入中原纷争,知道在那种残酷的搏杀中,自己掌控的这点资源根本禁不起消耗;第二,他们也并不追求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因为北方一旦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那会招来泰山压顶般的征伐。

他们很多人的心态实质是,期待北方早日恢复稳定统一,之后这个新强权是匡扶汉室也好,改朝换代也罢,并不重要,他们都会很快向这位胜利者俯首称臣。

对于这些家族来说,刘表就堪称是一个完美的荆州刺史。

刘表有高贵的血统、美好的声誉、不错的行政才能,甚至还有一副漂亮皮囊,却没有多少雄心壮志。这些特点,令刘表足以维持荆州地区的平靖,却没有北上争雄的野心,或至少没有那个行动力。

所以荆州的实力家族,如蒯、蔡、庞、黄等等,都对刘表非常支持。刘表时期,实际上是他们和刘表共同主导着荆州的秩序。

而刘备的特点,则不少地方和刘表刚好相反。所以这些大家族不会喜欢刘备。

荆州作为相对安靖的地区,这段时期有大量人口输入,其中也有许多北方士族。

这些士族是被荆州本土的家族所高度警惕的。

第一,他们可能有杀回北方去的野心,这和本土士族的立场有根本矛盾;第二,即使他们不想这么做,让他们分享政治实权,也意味着本土士族的蛋糕被切掉一大块。

所以,我们看到史书中有大量刘表不会用人的记录:这些北方士人到了荆州,刘表只是给他们提供物质待遇,愿意和他们谈谈玄妙的学术问题,但不让他们介入实际行政事务。很可能,刘表是在本土家族的压力下,不得不做这样的安排。

那么,这些被排挤的北方士族,就是归附刘备的豪杰吗?

实际上这样的人也不多。

那个年代有大追求的士人,都相信自己的事业终究是在北方。所以早在建安初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北方的形势稍微有所好转的时候,就出现了一次还乡潮。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荀攸和祢衡,他们离开荆州如此之早,以至于很多人会疏忽他们的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南方之旅。他们的离开还在刘备到荆州之前,当然和刘备也就不会有任何交集。

留在荆州观望的北方士人,很多人也是在等待北方恢复安定和平的局面然后回家。回去得晚,意味着他们不能像第一批回乡者那样,在那位中原的胜出者身边博取更大的功名;但凭借良好的家世,州郡一级的官员,还是可以指望的。

既然他们是这样一种求稳健的思路,当然也就没有兴趣陪着刘备冒险。

刘备吸引了谁

排除掉上面这些人之后,刘备依附刘表期间,到底吸引了哪些豪杰?也就可以有个大致判断了:是一些被本土豪门大姓排挤、压制而郁郁不得志,同时又觉得自己去到北方,也一样不会有什么机会的人。

刘备的到来,燃起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建安六年,刘备依附刘表,刘表让他驻扎在新野,实际上是防守此时荆州的北大门。刘备就这样度过了七年光阴。

这七年里战事不多,所以刘备才会有髀肉复生的感叹。重要的军事行动只有一次,刘备的军队北上出击,一直打到叶县。古老的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南方的楚国和中原之间的一处重要关塞,此时曹操派驻在这里的,也是一位名将:河南尹、伏波将军夏侯惇。

面对夏侯惇的迎击,刘备先焚烧了自己的营垒后撤,再利用地形反击,结果大破夏侯惇。

这一仗发生在刘备投奔刘表后不久,诸葛亮还在隆中高卧,完全是刘备自己指挥的。刘备是进攻方,当然也不存在《三国演义》里军师的那些锦囊妙计。

战争中,将军的指挥才能和士兵的素质同等重要,刘备从来不曾有机会获得第一流的兵源,但调度三流军队发挥出二流战力,他倒还算擅长。因此对刘备来说,这样小规模的胜利并不稀奇。

但对荆州人来说,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一战。这些人里,史书里留下姓名的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徐庶。

存恤_存恤_存恤

徐庶画像,出自赵成伟绘《三国演义》人物百图

徐庶是“单家子”,单是人单势孤的意思,就是说,徐庶出身于一个远非显贵的家族。不过徐庶是颍川人,那是个有文化的大家族扎堆的地方,徐家也许只是成色稍逊,就难免被鄙视了。

但徐庶身上确实有些非主流的色彩。《魏略》说他年轻时的爱好是“任侠击剑”,曾经为人报仇,用白垩涂在脸上,披头散发逃走。被抓捕后,官吏审问不出徐庶的名字,就把徐庶绑在柱子上,做出准备凌迟的样子,并击鼓召集周围市场里的人都来辨认,竟没人敢指认徐庶的身份。

后来徐庶被党羽救出,之后才改弦更张,学习做一个读书人了。

而刘备还没出道的时候,就“好交接豪侠,年少争附之”,显然,对徐庶这类人,刘备特别有吸引力。

和《演义》最重要的差别是,徐庶转投曹操的时机,不是刘备在新野局面尚好的时候,而是长坂坡刘备被曹军击破,刘备最困窘的时候,徐庶来找刘备说,母亲落入曹军之手,自己方寸已乱,不能再为刘备效力,所以只能去投曹操了。

《彩绘三国演义·元直走马荐诸葛》,近现代,金协中,国画

刘备能慨然同意他离去,更是英雄胸襟了。

诸葛亮一直念着当年和徐庶的友谊。很久以后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听说徐庶在曹魏仕途平平,曾感叹说,魏国人才如此之多吗,为什么徐庶“不见用乎”?怕是也有遗憾老朋友在关键时刻选错人生道路的意味在里面。

另一个比较著名的人物是伊籍。伊籍是兖州山阳郡人,刘表的同乡,追随刘表来到荆州。按说,他应该是刘表最坚定的追随者,可是他却是最早选择刘备的人物之一。

从后来的表现看,伊籍的长项,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者,作为外交使节,伊籍词锋相当锐利。《三国志》记录了一件轶事:刘备平定益州后,派伊籍出使东吴。刘备取益州这事,本身让孙权很不爽,但又没到撕破脸的时候,所以孙权就拿使者出气。伊籍刚进殿入拜行礼,孙权便对他说:“劳事无道之君乎?”侍奉无道之君,你想必很辛苦吧?这是骂刘备。伊籍回了一句:“一拜一起,未足为劳。”拜一拜就可以起身,也没什么辛苦。这自然是说,见到你,我才见到无道之君了。

二者,伊籍是个法律人才。蜀汉的法典,是伊籍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制定的。这部被魏晋官方称为《蜀科》的法律,具体内容虽然不可考,但可以肯定,其基本特征是严苛却公平。这是世家大族最不喜欢的法律:他们不喜欢国家对自己太严苛,也不喜欢被和小老百姓一样公平对待。

存恤_存恤_存恤

伊籍向刘备通风报信,出自王亦秋绘《三国演义连环画·马跃檀溪》

所以伊籍这样的人在刘表身边,肯定无用武之地。这大约也是他主动加盟刘备集团的原因。

不过无论徐庶还是伊籍,在这一时期归附刘备的“豪杰”里,可能都没有太大的代表性。

有一个极其著名的历史场景,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刘备想赶往江陵,一路上追随者越来越多,到当阳时,已经“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

根据当时的社会结构推想,这十余万人,应该不是散沙化的个人,而是归属于几百个中小型宗族。这些宗族的头面人物,才是归附刘备的豪杰的主体。

而他们之所以愿意追随刘备,恐怕还不仅是受到刘备个人魅力的感召,而是他们无比痛恨和恐惧曹操。

因为这些年来,曹操固然武功赫赫,却也是最凶残暴虐的屠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荆州这些年的流入人口,一大来源是关中。曹魏方面的荀彧说:“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当初李傕、郭汜之乱,关中人民大量流亡,主要分成三路,除了到荆州来的之外,还有数万户涌入益州,更多人则向东迁徙,去投奔徐州刺史陶谦。

后来,曹操攻打徐州,“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刚在这里勉强安顿下来的关中人。再次侥幸逃过一劫的难民,自然有人选择南下,来到荆州。

所以,对流亡在荆州的关中人或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曹操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这一点不是哪家宣传机器灌输给他们的结论,他们有切身的记忆:有那么多乡亲父老,只是因为逃亡时走了一条与自己不同的路线,就成为堵塞得泗水为之不流的尸骸。

而那个恐怖的杀戮时刻,罕见的能够多少给人们提供一点保护的,就是刘备。

所以他们尽管知道刘备多半不是曹操的敌手,但仍然会选择追随刘备。

此时的荆州,还有一个出生在徐州琅琊国阳都县的年轻人。尽管他很早就追随叔父南下,但家乡想必仍有不少亲人。曹军在徐州以及其他地方的一系列大屠杀,哪怕只是通过传闻,也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在他的人生选择中,效力曹操从来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诸葛亮。

隆中对

诸葛亮是公认刘备阵营中最有智慧的人,较少被提及但并非不重要的是,诸葛亮还是刘备阵营中出身最高贵的人物之一。

存恤_存恤_存恤

《三顾茅庐》,现代,赵成伟,国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古人惯常使用的谦辞,即使确实参与耕作劳动,也不反映社会等级。琅琊诸葛氏是当时最重要的家族之一,14岁的诸葛亮来到荆州,很快就进入了当地顶级的名士圈子。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襄阳名士庞德公的儿子,诸葛亮被黄承彦招为女婿。而黄承彦的岳父叫蔡讽,蔡讽有个儿子叫蔡瑁,蔡讽的另外一个女婿,就是荆州牧刘表。

所以,诸葛亮如果想进入荆州官场,大概并不很难。但诸葛亮和他朋友圈里的许多人一样,没有做这个选择。

不过诸葛亮和其他人的想法不同,不是想回到北方,而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这个说法反映出的自我定位非常有趣。管仲、乐毅都为诸侯效力而非服务于天子,作为臣子,他们都总揽大权,以至于充分信任他们的君主几乎无所事事。还有一点是:管、乐都以功业见称,道德评价则并不突出,尤其是管仲,经常被当作一个实用主义的典型。

后来会成长为周到、细密得有些絮叨的诸葛丞相,令人景仰的道德完人,高卧隆中的卧龙先生,诸葛亮恐怕自己也没有料到。像许多天才横溢的年轻人一样,青年诸葛亮最引人瞩目的地方,是有些轻狂的姿态和强烈的进取心,道德高尚与否,并不是最被关注的事情。

《彩绘三国演义·刘玄德三顾草庐》,近现代,金协中,国画

这种态度,也分明体现在著名的“隆中对”里。

诸葛亮和刘备究竟谁先拜访的谁,刘备三顾茅庐究竟是第三次才见到本尊还是见了三次聊了三次这才大为叹服,并不是重要的事情。重点是隆中一对,确实指明了刘备政权之后的走势,诸多风云激荡是非成败,都根植于此。

《隆中对》是一份极度重视可行性、而很少体现出道德责任感的文本,比如“夺同宗基业”是否属于卑鄙行为这种问题,就不在考虑之列。如果它确实如有的学者推测的那样,是后来加工过的,那么这个特色会显得更加扎眼。

屏退左右之后,刘备做出这样的表白:“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这句话里的奸臣,自然只能是指曹操,也就是说,刘备向诸葛亮询问的,本来是对付曹操的办法。

这样再看诸葛亮的回应,就非常有意思了: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第一段的总结就是,曹操“诚不可与争锋”。也就是要刘备暂且放弃进取中原的打算。

接下来,诸葛亮又让刘备避免和孙权发生冲突。

排除掉这两个眼下不可战胜的对手,留给刘备开拓的空间已经不多了。诸葛亮替刘备拟定了一个三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夺取荆州;第二步,夺取益州;第三步,跨有荆、益之后,等待时机,两路同时出兵北伐。

刘备此时身在荆州,以夺取荆州为第一步,是理所当然之事;夺荆州之后,北伐曹操,东征孙权两个选项,诸葛亮已经否决,南方过于荒凉,只剩下西进益州一个选项,第二步其实也别无选择。

这个时代,南方毕竟仍与北方差距巨大,即使集中整个长江流域的资源,与北方对抗也有点勉为其难。既然江东的孙权已经强大到“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地步,刘备连这一点也不可能做到。

而长江流域的地理形势又决定了,荆州和扬州之间的关联,远远大于荆州与益州之间,益州和荆州要想做到军事协同,极其困难。早在诸葛亮之前,鲁肃曾向孙权提出过一个以江东为根据地,一统益州、荆州、扬州的计划。诸葛亮为刘备拟定的这个发展方略,实际上意味着鲁肃这个计划的破产。因此据有荆州而结好孙权,也就注定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彩绘三国演义·定三分隆中决策》,近现代,金协中,国画

这是所谓隆中对的“内在缺陷”。后世政治家点破这一层确属卓识,诸葛亮也未必意识不到这一点,一个非常直观的表现是,他向刘备描述第三步远景规划时,一改原来的朴实简劲的话风,既加了假设条件,又不得不大量借助“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之类的道德语言。

此时刘备只有一县之地,隆中对的前两步,也都已经是凶险万分变数无穷的险棋。将来若是能够有资格面对这个“内在缺陷”,其实已经是取得绝大的成功了。

果然,曹操连走第一步的时间,都没有留给刘备。

*本文为大鱼号独家稿件,未经大鱼号许可禁止转载,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果粒历史”限时特惠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享89元/年会员续费

168元/年新会员优购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存恤_存恤_存恤

存恤_存恤_存恤

存恤_存恤_存恤

存恤_存恤_存恤

“在看”的永远18岁~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