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平大鞅歌,鲁北独一家;艺术之奇葩,民族一枝花”。
素有“祢衡故里、葛老之乡”之称的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是一座千年古镇,这里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群众文化艺术形式,名曰“德平大鞅歌”。
2002年,中央电视台曾全方位介绍过德平大鞅歌;2009年,德平大鞅歌入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德平大鞅歌能登上央视,说明有其不平凡之处。
德平大鞅歌
01
特殊的历史起源
据史料记载,“德平大鞅歌”起于元朝,发展成熟于明清,清末至民国时达到鼎盛,传承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
元朝时,各个村庄里设甲长一名以监督管理全村的军政。若有宴饮或庆祝场合时,首领便强迫甲长寻找年轻女性前去作陪唱跳。作为华北重镇的德平县也不能幸免。
当地一些有气节的文化人不忍见到女性遭此蹂躏,于是想出变通的办法,编写出通俗俚词,男扮女装去应付差事。如遇雨雪天气或炎炎烈日,则由甲长们各自张伞带领演唱者等候。
“鞅”是套在马脖子上的皮绳,是一种钳制马的工具。当地人取“鞅”的钳制之意,为这一独特的演出形式取名“鞅歌”。
元朝灭亡后,德平人将鞅歌的内容和形式作了进一步拓展,逐步发展成全民性的大型文艺活动。
至明清两代,德平大鞅歌进入发展成熟期,除了扭、唱之外,又添加了打伞的、持花灯的、演练阵式等内容。清末至民国期间,当地习武之风日盛,鞅歌中又添加了前场(即武场),这一民间文艺达到鼎盛,日臻完善。
2006年拍摄的德平大鞅歌现场
02
独特的表演形式
德平大鞅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鼓乐、歌舞、杂技三者结合的典型。
参演人数一般六十人左右,分行政、演员、后台、后勤四大部分。行政人员包括鞅歌头和领灯,鞅歌头是组织者,领灯是联络员;演员包括打伞的、蹦鼓子的、扭鞅歌的和演唱的;后台即乐队,有一台大鼓,一台小鼓,两套镲、铙、锣,大鼓为总指挥,击鼓者以鼓点的快慢频率及不同节奏配合伞头完成跑场阵式变换;后勤包括布灯的、备蜡烛的以及其他勤杂人员。
20世纪80年代初
德平镇蒋家村鞅歌队研讨唱鞅歌调场景
德平鞅歌跑场表演时如同排兵布阵。伞为一队之首,每把伞即是各自纵队领队,伞头是总领队。场子跑得好不好,关键看打伞。打伞者进场,身体扭动,华盖飞转,小空小耍,大空加花耍,展示各样功夫。特是亮伞时,四把伞居中大显其能,各拿出看家本领表演。
那种伞神出鬼没,变化无穷,花样极多,难度也大,如兵家套路一般,上下翻飞,各有千秋,煞是好看。
伴随着伞头指挥,演员们踩着鼓点变幻出不同的阵型,有迷魂阵、四门斗、跑胡同、剪子股等;蹦鼓子的舞式有张飞骗马、鱼跃龙门、矬子敲钟、蛟龙闹海等;打伞的舞式有古树盘根、茶花盖顶、苏秦背剑、平沙落雁等;花旦舞式有凤点头、龙摆尾、麻姑献寿、脚踏莲花等;丑角则不断插科打诨,活跃气氛。
“鞅歌调”是德平大鞅歌的一大看点,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演唱形式,演唱者一边轻轻扭动一边演唱,唱词诙谐幽默,内容源于生活,唱腔大致分为曲牌和民间小调两类。
德平大鞅歌从表演道具看,分“高跷鞅歌”和“地鞅歌”,“高跷鞅歌”即踩着高跷的鞅歌队,高跷又分扭跷和跑跷;“地鞅歌”即跑场子表演的鞅歌;从表演内容看,又分武场和文场,跑场子表演各种阵型的鞅歌俗称文场,武场又称前场,在文场之前,由习武者表演拳脚功夫及十八般兵器。
社区鞅歌
03
古老艺术咋传承
2023年1月,临邑县一段非遗现代戏《庆丰收》登上央视频“村晚”直播间,欢快的鞅歌调和临邑县国家级非遗一勾勾戏曲的完美结合,让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风貌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让人眼前一亮。
德平大鞅歌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根本在于当地人对这一古老传统文艺的不断发展、转化和创新。
从德平大鞅歌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其最初是以扭和唱为主,后来逐渐加入了打伞的、持花灯的、演练阵式、武场等。也就是说,德平大鞅歌一直在创新、不断在丰满。
这是一种艺术形式存续的必由之道。
网络时代,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正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消亡。为了促进德平大鞅歌的存续发展,近些年,当地积极推进大鞅歌的时代化转化,鼓励民间原创,像《美丽德平我的家》等赞美新时代、歌颂新生活的原创作品广为人知。
同时,探索大鞅歌市场化的新路子,比如每年春节期间都会组织大鞅歌比赛,对获奖者给予奖励;依托大鞅歌比赛,组织举办庙会活动;将大鞅歌纳入文化惠民文艺演出项目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表演者收入。
传承靠人。过去,民间文艺主要靠代际传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个传承链正在断裂,子承父业的情况越来越少,也鲜有人让孩子打小去学艺唱戏。为了补上这个传承链,当地拿出专项资金专门进行人员培养、鼓励开展创作,积极推动大鞅歌进校园、进舞台、进生活、进市场。
德平镇白麟小学的学生们
在练习大鞅歌
2018年开始,德平镇白麟小学把大鞅歌作为学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规划,邀请民间艺人到校开设“鞅歌课堂”,打造德平大鞅歌校园展厅,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大鞅歌。
依托村级文化广场,各村也建起了大鞅歌健身坊。别的地方的广场舞在“跳”流行歌曲,德平的广场上则在踩高跷、扭鞅歌。学校和广场,都成了德平大鞅歌的人才“蓄水池”。
原本象征着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德平大鞅歌,正用其不屈不挠的发展意志,在葳蕤的当代文艺之林中“突围”。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