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jiangchao8848)
各位尊敬的来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跟大家分享我们对未来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观点。大家希望牛市快点回来。但大家看一下我们的标题《长痛不如短痛》,一看有两个“痛”,肯定是我们认为再来一轮大牛市没有那么容易。
一
年初我们建议今年《慢就是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市场有一个很大的风险,是担心美国加息。现在我们发现美国可能不加息了,这应该也是一个好事,但是后来发现美国不加息,市场也没有什么反应。我们说这个资本市场很神奇,逻辑一直在演进。
那么为什么不加息了,资本市场却没有表现呢?前一段时间在海外跟客户交流,大家也觉得其实目前不加息好像变成了坏消息。我们对比今年以来美国加息概率和美国股市的变化,明显看到加息预期比较强的时候市场表现就比较好,加息预期减弱时反而市场在下跌。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表现?大家看一下股市盈利的来源,主要有两大因素,一个是估值的提升,一个是业绩的改善。目前全球资本市场相对的估值水平,包括美股,是处在历史上的相对高位,即便是美国不加息,估值提升的空间也比较有限,那么这个时候股市上涨的希望就主要来自企业的业绩,也就是来自于经济的复苏。
但是美国加息的延后,恰恰意味着经济是低于预期的: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美国的经济数据还是零售数据,跟过去两年已经没法相比了。
那么为什么经济没有股市看上去那么好?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发现目前股市的结构很值得研究。最近几年在美国股市,越大的公司涨得越多,越小的公司跌的越多,包括在香港也有这样一种现象,没有几个公司涨得过腾讯。美国的前十大公司2014年以来的平均涨幅是40%,最小的十个公司的平均跌幅是40%,它们和A股不一样。
对于这一现象,有两个重要的解释:首先,在“零利率”时代,大企业可以发债融资,资金成本极低,小企业只能靠贷款,资金成本比较高;同时互联网时代是赢家统吃的模式,比如说大家只需要一个facebook,其他竞争者就逐渐消失了,这个时候整个就业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因为大公司不太解决就业,美国80%的就业来自于小公司,大公司的就业占比只有20%,但目前很明显的是只有大公司在创造就业机会,小公司在持续裁员,这时就出现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此外,目前的这种创新的经济模式,包括网络经济和共享经济,其实也意味着大量结构性失业。比如说亚马逊只用15万人,就干了200多万人的沃尔玛干的一样的活。包括目前出现的Uber和Airbnb,国内出现的是滴滴;按照滴滴程维的说法,以后的市场不需要再生产汽车,现有的汽车已经够了。
这样一个理想很美好,但是大家仔细想想,如果这个说法成真,意味着很多汽车工人应该改行去做司机,但这个改行没那么容易,所以很多人就逐渐退出了劳动力的大军。
二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一共创造了800万个就业岗位,但与此同时退出就业的总人数是1500万,也就是说美国的就业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就业低于预期的结果就是整个收入和消费都低于预期。这个时候美联储能做的事情就是一再地延后加息,继续延长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如果出现结构性失业,这种就业的转换,即使货币放水,也解决不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所以我们发现货币放出去了,但是经济还不行,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货币超发,即货币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这种现象其实在历史上是反复出现,但是我们发现其实这只是一个价格现象,超发的货币带来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价格上涨,但每个时期涨的东西不一样,有时候是股市涨,有时是债市或房市涨,但有的时候也是物价涨。
我们仔细看一下美国市场,会发现目前美国房市股市债市都涨过了,只剩下物价没有涨,而目前的油价和粮价,尽管已经开始涨了,但还是很低,所以大家发现物价也可以涨。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大家不想见到的现象,就是放水之后经济还是起不来,但物价比大家预想的要高。美联储最新的预测中,将经济增速预测下调,将物价增速预测上调,也就是说其实在美国也出现了滞胀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的环境是非常不舒服的。我们在今年3月写了一篇报告,名字叫做《小心滞胀》。滞胀可能是今年投资环境的最好的刻画。
今年以来到目前为止,股市债市经历双杀,所有的正回报都来自于实物类资产,包括房子、黄金、石油和农产品,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只有在滞胀时期才会出现。
大家说今年赚钱不容易,但其实今年市场里面也有很多的机会,这里面有一个清晰的线索就是涨价。比如说白酒涨价、茅台终于涨价了,啤酒也是涨价,乳制品、猪肉、鸡肉也在涨价,甚至港股一个给苹果配套做耳机的高科技公司,本来大家对它的业绩没有任何期待,因为苹果智能手机销量已经见顶,但它的业绩预告特别好,因为他们的一个新型耳机做的很好,苹果公司一高兴给它涨价了50%,所以我们看到部分高科技公司也变成涨价的故事。
因为目前大家看不到需求,要提高业绩只能靠涨价。这个时候如果大家看微观的企业,每一个企业通过涨价盈利可能都会很好,但如果所有人的想法都只是涨价,那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有做。因为如果大家都想涨价,通胀预期就很难下去,央行就很难宽松,如果央行不宽松,整个市场就很难赚钱。
三
只要有结构性通胀,债市、股市都很难有特别大的机会。我个人认为目前为止市场上的主要机会还是在于涨价的机会,大家听了这个结论可能不太喜欢,因为我刚才提到的这些可能涨价的品种无论是黄金、石油还是农产品投资范围都非常有限。
所以大家还是希望我们看好中国的债市和股市,这样大家才能有“饭”吃。所以最近经常会有大佬出来一呼百应,推荐“吃饭”行情,结果大家发现到目前为止,大家都没有吃到“饭”,自己反而成了“饭”了,所以“吃饭”行情也不容易。
我们最近刚好也去了香港,也向海外客户请教,问他们什么时候愿意投资中国的资本市场。他们就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怎么看未来3-5年、5-10年中国的债务问题和汇率问题?说实话,作为一个A股市场的研究员,听到这样的问题都不想回答,因为一般问我们的都是怎么看1-2个月的市场、或者3-6个月的市场,顶多看到年底就结束了,没有人会关心和讨论那么远的问题。
但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是对的,因为如果他们没有做好未来3-5年拿着中国资产的准备,那么他们其实一天都不想拿,因为他们可以做全球配置,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多,因此一定是先有了长期的逻辑,才会有短期逻辑。
反过来大家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吃饭”行情的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今年所有人都跟我说最好的投资策略是赚了钱就跑,但如果大家都想着吃口“饭”就走了,随时都想着开溜,市场怎么可能涨得起来呢?所以如果市场要出现一波大的趋势和机会,一定是我们的长期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希望。
我们再回到2014年这一轮大牛市。这一轮牛市的出现是因为大家认为利率下降了,我国的负债率有了降低的希望,同时反腐败的突破进展也让大家预期改革会有突破,这些都使得大家对长期有了更加乐观的期待,因而更加愿意持有中国资产。
而中国的所有长期问题,包括债务率的问题,以及汇率问题,房价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增长模式的问题:目前中国的GDP每年增长不到7%,但货币增速平均每年是13-14%,这个模式如果持续下去,就意味着每过一年,我们的债务率就会继续增加,汇率压力就会加大,房价问题也会更大。
而这个增长模式的核心是债务问题。
从宏观来看债务问题,其实负债率的公式非常简单,分子是负债,分母是GDP。理论上我们可以从分子或分母下手解决债务问题。所以去杠杆的第一招就是降低利率,来降低分子端负债的增长速度。
过去两年中国的利率水平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我们还做了债务置换,理论上中国的负债率应该有下降的希望。
但是利率降了两年以后,中国的负债率到底有没有下降呢?答案居然是没有。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的邻居——日本,日本长期实施零利率、长期负利率,但是负债率却没有下降。如果我们看一下结构就一目了然了,虽然日本的居民和企业去了杠杆,但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太多了,所以整体的债务率并没有降低。
当前我们就有一个困惑,按照财政部的说法,为了完成去杠杆的目标,政府要加杠杆,那么到底政府加杠杆有没有约束呢?如果政府加的杠杆超过了居民和企业去的杠杆,负债率还是下不去的。所以如果只是单纯依靠低利率而没有约束财政扩张行为的话,债务率问题还是会有一些隐患,未必能够下降。
第二招去杠杆的方法叫做通胀。
这种方法是通过增大分母的名义GDP,通过通胀模式来解决债务问题,也就是通胀以后借钱的是大爷、债务就缩水了。今年就类似通胀模式,而我们发现投机是最佳的赚钱方式,尤其是投机房地产。大家可以发现,华为的人均收入达到了80万,已经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但是80万的年薪在深圳动辄千万的房价面前啥都不算,到后来华为也想从深圳搬走了。这就说明房价的上涨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有损害的,会鼓励投机、导致产业空心化,所以所谓的通胀和高房价的模式也是走不通的。
第三招去杠杆的方法是减记债务,也就是打破刚兑,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
这一方法也不容易,当年日本就没有这样做,因为这种方法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也会使得整个社会融资大量萎缩。所以我们要采用这种方式去杠杆也不太容易。今年4月份中国爆发了很多信用事件,导致企业债券净发行量大减,3月份时企业债净发行有7000多亿,4月份降到2000多亿,5月份降到了负值。
如果债券发行持续缩减,整个社会融资就会萎缩,所以5月份社融只有6000多亿,之前都有一万多亿。社融萎缩又会导致经济有下行的压力,所以如果要稳增长,就要保社会融资,而保社会融资就要保债券发行就要保刚兑,所以债务刚兑的打破也很不容易。
四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分母的GDP,而且是实打实提高经济增长,也就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但是年初货币放水以后,钢价一上涨,钢铁产量就又回升了,所以我们发现改革好像不是需要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而是需要一个相对偏紧的货币环境。因为在宽松货币环境下,大家都很舒服,没有动力改革。
这样一来我们未来就面临一道非常痛苦的选择题,第一个选择是继续放水,短期不会面临太大问题,但是不管是债务汇率问题还是房价问题,未来会越拖越严重。第二个选择是紧缩,但是紧缩起来又很难受,因为一旦紧缩起来,房价、债务短期都可能会有问题。
要不要紧缩呢?我来分享一个故事。我在香港遇到一个客户告诉我,他有一次遇到了希腊的前总理,然后就问他:你作为一个失败经济体的失败的前总理,有什么建议给我们吗?希腊的前总理就回答说:我在任时提了很多非常英明的建议,但是大家看我不顺眼,就把我换掉选了个新总理,而新总理做的事情跟我之前提的建议是一样的。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改革是有成本的,短期内很多人会有利益损失,很多人不高兴,但仍然要去做。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房价一直这么涨下去肯定有一天会有问题,但是真的紧缩货币房价跌了大家都很不高兴,但实际上中国的房价肯定不能这么涨下去了。
所以到底怎么选,答案非常明确,长痛不如短痛!
未来如果真的有一波“吃饭”行情的话,大家应该期待是通过改革来实现。明年就要召开十九大会议,我们可以憧憬一下明年,期待十九大会带来不一样的变化,我个人比较期待权威人士的讲话都能兑现。如果紧缩货币推动改革,哪怕短期金融市场有一些阵痛,长期还是有希望的。
最后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判断,如果未来是放水的模式,我们应该配置实物资产,如果货币收紧,同时加大改革力度,金融市场才会充满希望。
从全球来看,我们发现目前都缺乏增长,因为都普遍遭遇了人口老龄化、创新周期瓶颈等问题,都需要改革来突破。但问题是改革的政策并不容易推行,而目前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是货币放水并没有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只是产生了各种资产泡沫,使得有钱人越来越有钱,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各国的社会矛盾都在加剧,但是都倾向于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会有英国的脱欧,会有美国人可能选择Trump来做总统,都觉得是别人的错,想要独善其身。
但问题是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干,大家都把责任推给别人,都想自己单干,那么对于全球都是损失,因为全球化对于所有人都是有利的,逆全球化对于大家肯定都是有损失的。
所以说,目前有点乱,有句名言是“盛世古董乱世金”,这也是今年我们一直坚定推荐黄金的理由。
注:6月22日姜超的演讲内容精选,有删减。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lzxmw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