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泥哨,蜚声中外。大凡到过黄平的人,都会购买黄平泥哨。因为这些让大人和孩子都喜爱的宝贝,不但是家庭收藏的艺术品、旅游纪念品,还是价廉物美的馈赠品。

此次到黄平采风,泥哨是我计划内的购物目标。但因时间紧,早出晚归,无暇与心仪的宝贝见面。不料,在飞云崖景区采风时,忽然发现一个旅游产品展销处,里面的玻璃柜台中正摆着一些黄平泥哨,顿时让我和同伴们眼睛发亮,大家不约而同奔过去,对着琳琅满目的黄平泥哨边拍照边赞叹:哎!太漂亮了!太乖了!

蜚声中外的蜚_蜚声中外_中外蜚声三晋扬

陈列在玻璃柜里的黄平泥哨,品类多,造型美。小的如李,大的如拳。大小不同,价格也不同。泥哨大多取材于动物,天上飞禽、地上走兽、水中游物,活灵活现。开屏的孔雀,飞翔的山鹰,唱歌的翠鸟,欢乐的喜鹊;文静的熊猫,调皮的猕猴,凶猛的虎狮,温和的大象等,还有龙蛇,鱼虾,青蛙……真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蜚声中外_蜚声中外的蜚_中外蜚声三晋扬

成套出售的有《十二生肖》、《斗牛》、《斗鸡》等。《十二生肖》标价每套120元,同伴立即买下。我则花了60元买了开屏的孔雀。孔雀有气宇不凡的红冠,显得骄傲而自信。黑白分明的圆眼睛炯炯有神。开屏的羽毛由黄绿蓝红等多色彩绘成,栩栩如生。这小小的黄平泥哨,在我面前呈现了一个鲜活的动物王国。采访中我了解到,黄平泥哨最早仅是流传于黄平一带的苗族儿童玩具。孩子们称为“泥叫叫”,吹时发出悦耳的声音。最早发明于旧州石牛寨勇村。后来,有个叫吴国清的苗族泥塑工匠在传统的泥俑、陶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彩塑从动物题材扩大到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造型上予以夸张变形,简洁洗练,注重神似。创新后的泥哨备受欢迎。国内外手工艺家誉之为绝技工艺,产品被一些博物馆收藏,也成为赠送国际友人的礼品。原贵州省省长王朝文应邀出访日本时,就带去了他家乡的黄平泥哨,很受欢迎。美国民间工艺家罗茜夫人到黄平考察时,还专门将黄平泥哨成套地带回去。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在飞云崖成立了黄平县民族民间艺术开发公司,把泥哨的生产与销售作为一项开发项目,培训人员,改进包装。产品远销法国、日本、缅甸、港澳地区。泥哨的种类也增至400多个。2008年6月7日,黄平泥哨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平泥哨的生产手工作坊设在飞云崖旁边。

中外蜚声三晋扬_蜚声中外_蜚声中外的蜚

之后,采风组的负责人又带引我们前去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哨的传承人王登书,正好是星期天,他外出办事去了。我们登上二楼的一间屋,见一位年近50岁的男子在捏泥哨,他叫陈应魁。我们随机采访他并请教他泥哨的制作程序,他不停手中的活儿,也高兴回答问话。在他身旁有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红色的加工过的泥土,又糯又软。他正是用这种泥土在手上捏,很快捏成了蛇的模型。他告诉我们,做泥哨的土是本地的鸡血土,挖回来后要在水中泡12小时,然后用木棒捶,直至柔软才可以捏。捏成形状后,还须阴干20分钟,抹上菜籽油,目的是让哨体光润定型。接着用竹签或细竹筒等工具压出动物的眼、口、鼻等,再用硬膜按上装饰纹样。在动物的后腿上,要留两个相通的口,便于吹时发出哨音。做好的模型,得看天气阴干两三天或四五天,再放进窑中去烧,烧成后再上色彩,并且用清漆固色。

一天能做多少个?他笑着答:像这种蛇,大的能做20个,小的能做50个。釆访结朿,我耳畔仿佛响起了清越的哨音,这哨音,是黄平人民发财致富的福音!这哨音,也是热爱苗族民间艺术品的人们的佳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